叢潔文
(遼寧省建平縣義成功鄉農業站 遼寧 建平 122400)
近年來,建平縣的玉米生產正在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新路子,但是,在應用好施肥、植株管理的同時,再提升玉米產量,適度實施玉米去雄是一項不可忽視的技術措施,玉米去雄是配制雜交玉米的技術措施,也是提高玉米種子產量的措施之一。
1.1 集中玉米植株雌穗供給。玉米是典型的異花授粉作物,風傳是玉米異花授粉的主要渠道,對玉米實施去雄后,玉米株體內的營養集中輸送至雌穗,對雌穗的生長發育極為有利,可以促進雌穗抽花絲提前3 d左右,此情況下雌穗花絲受粉時間大幅延長。調查顯示,玉米抽穗后營養成分的積累主要來源于雌穗節及上部節的葉片部分。這些葉片所產生的營養物質,上有雄穗爭奪,下有雌穗競爭,所以雄穗與雌穗就是一對矛盾的雙方。此時實施去雄后,雌穗獲得的養分較為集中,所以雌穗的發育就會加速,使雌穗和雄穗開花期的間隔期大大減少,有利于雌雄花期相遇即行授粉,實現了早開花、早授粉的目的,玉米增粒、增穗效果顯著。
1.2 整體提高玉米植株光能利用率。玉米去雄后,覆蓋于雌穗上部葉片的花粉減少,葉片的光合效能大大提升,果穗上部葉片的透光條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玉米株高相對降低30~40 cm,無疑使玉米植株上部的通風條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從而整體提升了玉米植株光合作用機能,使玉米的整體光能利用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雌穗上部的葉片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積累并集中輸送更多的光合產物供給玉米雌穗器官,使得玉米穗體籽粒成熟度好,大大減少空稈率、禿尖率,有利于玉米產量的提升。
1.3 有利于控制玉米蟲害的發生。玉米生長發育期間,玉米螟(又稱鉆心蟲)、粟穗螟、蚜蟲三大害蟲主要集中在玉米去雄期發生為害。玉米螟在玉米植株喇叭口內蠶食雄穗,以后逐漸向下危害玉米的莖稈和雌穗等主要器官,所以在去雄穗的同時,拔除隱匿玉米螟、粟穗螟為害的雄穗,并進行深埋和綠肥堆肥,能及時消滅一大部分害蟲,實現去雄穗和治害蟲的雙重效果,有利于促進玉米產量的提升。
2.1 準確掌握好玉米去雄的時間點。玉米去雄穗的最佳時間為1/5~1/4的玉米植株即將抽生出雄穗(吐天花)時。去雄過早,雄穗尚未生長到位,難以拔出,還容易拔掉玉米植株頂葉部分;去雄過晚,玉米花粉已經散落,部分養分已被消耗,去雄的目的不能實現。由于玉米雄穗抽出時間參差不齊,有早有晚,所以玉米去雄最好分次進行,先后進行3~4次。通常情況下間隔2~3 d去雄1次。每天去雄穗的最佳時間以晴天上午10:00~下午3:00最為適宜,此時間段玉米植株因為氣溫較高自身含水少,不易引起玉米秸稈折斷,去雄后引致的傷口干得快,愈合得快,有利于玉米植株恢復生長。
2.2 科學掌握玉米去雄的數量和比例。一般情況下,玉米植株雄穗花粉量較大,據統計每個雄穗可產生1 500萬~3 000萬粒花粉,可滿足3~5株雌穗對花粉的需求,不必擔心玉米去雄后花粉不足。但是為了保證玉米植株雌穗全部受粉,通常對玉米植株去雄比例掌握在總植株數量的1/2以內,特殊天氣情況下,如久陰不晴、持續干旱、高溫無風的天氣,適度減少去雄數量,以控制在總植株數量的1/3內為佳。不同的種植地類、玉米品種、種植密度、株苗長勢,去雄的多少要靈活掌握。對于山坡地、低洼地、種植稀植、玉米品種雄穗小的,要注意少去、不去為適宜。同時,要注意掌握地頭地邊少去不去,零散地塊少去不去,加密玉米品種、高產玉米品種多去。
2.3 嚴格掌握去雄的操作技術。實施玉米去雄穗時,首先左手握住苗棵的上部,右手握住雄穗天花,適度用力一拔,雄穗離開玉米植株體就完事。要注意保護好頂葉、側葉不受到任何人為損傷。對玉米實施去雄時,首先對弱小苗、病蟲危害苗、散粉過遲苗進行拔除,一方面可減少玉米病蟲危害蔓延,另一方面避免勢弱玉米植株的花粉對健壯植株有所影響和干擾。
2.4 靈活掌握玉米去雄與人工授粉兩者的配合。對玉米植株實施間隔去雄后,采取輔助授粉措施有利于增加雌穗的受粉機會,尤其是在玉米種植密度較稀的情況下,玉米去雄后再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更為必要。玉米花期遇到嚴重干旱天氣,以及播種過遲的玉米,在不實施去雄的情況下實施輔助授粉也十分必要。對玉米實施人工輔助授粉的最佳時期是玉米盛花期,在無云的晴天玉米植株露水蒸發散盡后進行最為適當。具體技術措施:地塊間隔拉繩法,通過拉繩搖動玉米植株雄穗天花,實現授粉;“丁”字架法,順延向前推動玉米雄穗天花,實現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