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欣欣
(平鄉縣農業局 河北 平鄉 054500)
基于平鄉縣生產實際和耕作習慣,在現行的冬小麥—夏玉米兩茬輪作模式和普通夏玉米單茬種植模式的基礎上,開展了新型糧食生產模式——早夏播玉米單茬種植模式的研究。安排了夏玉米品種對比試驗、播期試驗、種植密度試驗、施肥試驗,并根據試驗結果分析適合黑龍港流域生態條件的早夏播玉米品種和配套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總結如下:
1.1 參試品種。①極峰30(河北極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②浚單29(河南春秋種業科技有限公司);③敦煌1號(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④正弘6號(石家莊正弘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⑤秋樂218(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⑥先玉335(敦煌種業先鋒良種有限公司);⑦登海605(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⑧鄭單958(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
1.2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設在平鄉縣油召鄉王楊村南,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代表性強。
1.3 試驗設計
1.3.1 品種試驗示范。6月1日播種,主要品種鄭單958、登海605、浚單29、先玉335、極峰30、正弘6號、敦煌1號、秋樂218。種植密度4 445株/畝。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2次,小區長5 m,寬3.6 m,每小區種6行,行距0.6 m,株距0.25 m。
1.3.2 播期試驗。試驗品種為鄭單958和登海605。2016年5月21日~6月13日,每隔5 d確定1次播期。試驗區采用隨機分組排列,重復2次,小區長5 m,寬3.6 m,每小區種6行,行距0.6 m,株距0.25 m,播種密度4 445株/畝。
1.3.3 種植密度試驗。試驗品種為鄭單958和登海605。播種時間為6月2日。每個品種設計5個密度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重復2次,小區長5 m,寬3.6 m,每小區種6行,行距0.6 m。5個密度小區分別設置株距0.20 m、0.22 m、0.25 m、0.27 m、0.30 m。播種密度大致5 500株/畝、5 000株/畝、4 500株/畝、4 000株/畝和3 500株/畝。
1.3.4 施肥試驗。品種為登海605和鄭單958。播種時間6月13日。試驗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2個處理,每個處理為1個小區(小區長5 m,寬3.6 m,每小區種6行,行距0.6 m,株距0.25 m,播種密度4 500株/畝),重復2次。根據試驗地塊測土配方分析結果及玉米生長需肥特性,確定每畝玉米施用測土配方專供緩釋肥(25∶12∶8)40 kg/畝。普通復合肥(28∶6∶6)施用量與玉米緩釋肥相同。2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每小區施專供緩釋肥1 kg,底肥一次施入。處理2:每小區施普通復合肥1 kg,底肥一次施入,大喇叭口期每小區追施尿素(含氮量46%)0.5 kg。
1.4 栽培管理。本試驗地塊前茬作物為玉米,玉米收獲后為休耕地塊。品種試驗、播期試驗、密度種植試驗示范田間管理如下:播前造墑澆蒙頭水,并施復合肥(N∶P2O5∶K2O=28∶6∶6)40 kg/畝作基肥,折算每個小區施基肥1 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含氮量46%)20 kg/畝,折算每小區追施尿素0.5 kg,同時根據田間水分狀況和降水情況,酌情澆水或排澇。10月上旬籽粒完熟后收獲。玉米生長期詳細記錄各品種的生育期,在苗期調查粗縮病的發病率,乳熟期調查株型、株高、穗位高等情況,收獲前調查空稈率、倒伏倒折率,收獲后測產考種、計算產量。
2.1 品種對照試驗。產量在600 kg以上的品種有浚單29、敦煌1號、秋樂218、登海605、鄭單958,只有敦煌1號為半緊湊型品種,其余皆為緊湊型品種,其中登海605與鄭單958的重復小區產量均在600 kg以上。
2.2 密度試驗。產量在600 kg以上的小區是5 051株/畝與4445株/畝,而株數在4 000株/畝以下的小區產量較低,平均產量470.07 kg/畝。
2.3 播期試驗。5月21日播種平均畝產量669.17 kg,5月27日播種平均畝產量650.2 kg,6月2日播種平均畝產量675.12kg,6月7日播種平均畝產量617.13kg,6月13日播種平均畝產量642.09 kg。5月21日播種的小區粗縮病發病率較高。
2.4 施肥試驗。使用玉米測土配方緩釋肥(25∶12∶8)的2個小區平均畝產量599.01 kg,使用普通復合肥(28∶6∶6)的2個小區平均畝產量560.35 kg,施用配方肥比施用普通復合肥畝增產38.66 kg。
試驗結果表明,適合黑龍港流域生態條件的早夏播玉米品種以緊湊型玉米品種為佳,畝種植株數在4 445~5 051株為宜;從產量和病蟲害發生情況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最佳播種時間應在5月27日~6月2日;施用配方肥(25∶12∶8)的玉米產量明顯優于施用普通復合肥(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