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琦
(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既懂理論又精通實踐的復合型人才愈發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另一方面,傳統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的單純課堂授課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今工科專業的發展和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枯燥無味,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這就要求高校授課教師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重視知識的學以致用。在此背景下,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主要是由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提出學習任務,學生根據此任務進行主動學習,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中教師是學習情景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而學生則是完成任務的具體實踐者[1],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師生互動、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使用中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一門重要核心必修課程,該課程集政策性、時效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于一體[2],課程目標是培養食品專業本科生具有食品標準與法規的意識和素養,為今后從事食品及相關行業工作奠定基礎。因此,學生法規標準查詢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為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結合食品專業特點和行業實際,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法規和標準解決食品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鑒于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結合任務驅動式教學特點,在“食品標準與法規”實際教學中通過采用驅動式教學法,以課程內容設定學習任務,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從事食品研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配送和銷售等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學習內容主要包括食品產業鏈中與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食品標準的制定實施等。由于是一門融合食品科學、法學、管理學和農學等多學科于一身的交叉學科,教學內容繁多,大部分內容是冗長的法律條文和食品標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很容易減弱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所獲得的知識容易忘卻也不利于具體實踐;不僅如此,“食品標準與法規”又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專業課程[3]。近年來,國內外在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領域的理論、法規與標準變化之快、之深刻,可以說令人“目不暇接”,這就不僅要求授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更新講課內容,也需要學生提高獲取最新法規和標準信息的自學能力,然而現實教學中對這一方面的重視度顯然還不夠,學生往往不能根據所學內容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任務驅動法”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4],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引入我國教育領域,任務驅動教學法被廣大高校教師廣泛運用于日常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提倡“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授課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設定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所布置的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使其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不斷增強對已講授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同時獲取新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與專業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任務為驅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團隊協作、組員間有效溝通等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任務驅動式教學改變了以往教師單一講解、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課堂模式,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多維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從“被動聽”到“主動做”、從“個體學習”到“團隊互助”學習方式的轉變。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和食品產業密切相關的一門必修課程,使得授課教師結合生產實際擬定模擬情境任務成為可能。結合食品專業培養目標和實際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以要求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協作的形式完成任務。例如,在講解食品標簽標準內容時,為加深學生對食品標簽和食品營養標簽等概念的理解,課前要求學生自主調研超市中食品標簽內容,并將相關食品包裝帶入課堂,然后在實際講解過程中,結合學生前期所獲得的信息,對相關概念和內容進行學習。
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前期所學習到的食品專業知識為基礎,以食品行業實際問題為依據合理創設任務情境。由于設計任務的工作量較大,學生多以小組協作的方式來完成任務,通常將班級學生根據不同食品類別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4~5人為宜,分別扮演食品企業中的生產、品控、研發和市場專員,以每一小組所負責的具體食品為例,借助網絡終端查詢食品企業所需要的法規和標準,并說明其具體應用。
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中,授課教師布置具體課題任務后,不同食品小組成員首先需要熟悉所負責食品的研發、生產、質檢和銷售等具體專業內容,進行一定深度的調查論證,了解同類食品的市場情況、國家法律法規等背景內容,結合具體的食品類別來查詢和調研食品企業所需要的食品法規和標準,并根據小組成員的角色定位來說明這些法規和標準的具體實施過程。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需要告知學生通過哪些渠道能獲取最新的食品標準與法規,不求全面,但需要關注法規與標準的時效性。
為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對“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內容的真正掌握情況,科學設計成績考核評定方法,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有良好的促進作用[5]。通過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總成績由過去的平時成績(20%)+期末考試成績(80%) 轉變為目前的課程設計答辯考核(30%)+調研報告(20%) +期末閉卷考試(50%)。其中,課程設計答辯考核過程中,根據前期具體的課題任務,安排不同小組進行匯報與答辯,由授課教師根據分工合作、現場匯報、PPT制作和匯報時間等項目分別進行評分,并對每組成員的表現進行點評,形成記錄。而期末閉卷考試則更加側重學生對于食品標準與法規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
教學實踐證明,基于課程內容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有效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課堂教學的參與熱情,將枯燥、抽象的書本內容轉變為生動、具體的情境任務,適合“食品標準與法規”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來共同完成一項專業課題任務,進一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力和團結互助精神,對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綜合應用專業技能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守江,汪振炯,王海鷗,等.“食品工廠設計”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探索 [J].農產品加工,2017(10):77-79.
[2]張希,楊婧娟,趙聲蘭,等.“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體會 [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4):133-134.
[3]呂春茂,程順昌,張佰清,等.食品法規與標準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思考 [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6):707-710.
[4]熱沙來提·阿不來提.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版),2016,35(6):49-51.
[5]金文國.核心素養視角下考試方式的改革 [J].教學與管理,2017(30):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