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冰沁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陜西西安 710062)
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全先”,食品安全狀況關系到一個國家國民的生命安全,也關系到其農產品、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形象,同時還從多方面影響著其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在各國得到了普遍關注和廣泛重視。
多年來,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把加強食品安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強調加強食品安全和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我國的食品營養與安全宣傳教育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缺乏針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及其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食品安全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機構和專業師資較少,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對各級監管執法人員的專業培訓也普遍不足。因此,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除了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四個最嚴”外,還應從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和食品安全知識水平,加強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力度等方面開展工作。
(1)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于2011年5月5日下發《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的通知(食安辦 [2011]17號),強調了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做了具體工作部署安排;確定每年6月第3周為“食品安全宣傳周”(隨著參與單位的增加而適度變化)。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在宣傳周期間集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聲勢浩大的食品安全主題宣傳活動,并要對活動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各種媒體進行集中報道。
(2)2012年6月23日,《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 (國發[2012]20號) 規定:將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納入國家公益性科普宣傳范圍,同時將其列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小學相關課程內容體系中,從而加大其宣傳教育力度。除此之外,還應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學會、協會、社會團體、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各類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向廣大民眾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營養衛生知識,進而提高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3)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辦發[2012]36號)強調要以宣傳貫徹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為契機,建立比較完善的食品安全宣教工作機制。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經常性科普宣教,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的知曉率。
(4)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從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建設和規范各類廣播電視等健康欄目,利用新媒體拓展健康教育”;“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食品安全法》 (修訂版) 第10條也規定了開展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科普教育的方式、組織和內容。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新聞媒體也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
由以上可知,國家多次強調要加強膳食營養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宣傳,但具體該如何操作目前仍缺乏成熟的或可借鑒的模式。考慮到各級各類學校在知識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因此建議依托學校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提升食品營養與安全知識科普力度。
(1)依托學校科協設立科普宣傳專項基金經費,以項目形式對科普宣傳有興趣的教師或學生社團進行資助;鼓勵其進行食品營養與安全科普知識公益宣傳。
(2)在各類學校開設食品營養與安全知識通識課程;并加強課程信息化建設,使更多不同層次學生受益。
(3)依托學校尤其高校與相關出版社、新聞媒體等的合作關系,聯合編撰出版科學膳食與健康科普讀物;或合作打造專題節目或欄目,定期對民眾進行系統的膳食知識普及、營養健康教育及食品真假鑒別;或通過開展“食品科普大講堂”定期到政府機關、學校、社區等場所宣講科學、合理膳食知識。
(4)積極與社區合作,開展社區食品營養與安全知識宣教活動。鑒于許多社區已把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作為建設示范街鎮、社區的重要內容,因此應以此為契機在各街鎮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協助下,有效借助社區的宣講團、戲班、民情茶吧等載體,通過各種形式宣講幫助居民了解食品原料、貯藏、制作、烹調、消費等環節食品安全基本常識,增強辨別假冒偽劣食品的自我保護能力,倡導科學飲食習慣。
(5)依托高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農村開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宣傳教育。大學生科技文化衛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已成為高等學校學生暑期鍛煉的常態,因此應依此為載體引導學生深入基層,結合在學校所學知識,采用圖片、墻報、調查問卷、視頻資料等形式,向廣大村民宣傳食品安全基本知識,傳授安全使用農業投入品等相關科技知識。
(6)協助相關職能部門,深入企業開展食品安全宣教活動。食品安全宣教相關機構、組織、團體等應與各級地方政府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協助食安辦、質監(分) 局、工商(分) 局、市場監管局、農業局、衛生局及商貿局等相關職能部門開展食品安全整治、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等相關工作,深入企業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責任等的宣傳教育,增強其食品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通過開展知識講座、設立咨詢臺等形式,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集中企業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保障企業員工飲食安全。
總之,各級學校可以進行食品安全與營養科普知識宣講的形式有很多,各學校可以根據各自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食品營養與安全知識科普宣傳,從而提升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健康意識;為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