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琳,王曉聞,白宇仁
(1.運城學院生命科學系,山西運城 044000;2.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晉中 030801)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創新行為不斷嵌入國家經濟社會系統,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政府協同,培育多元創新主體協同的科技創新組織形式,已經成為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2012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鼓勵高校與各類創新力量深度合作,促進優質創新資源充分共享,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協同創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既是推進協同創新戰略深度實施的人才基礎,同時也是協同創新系統運行成效的重要成果。如何依托協同創新戰略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推動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發展,已成為當前研究生培養面臨的一項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本文以運城學院為例,探索“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的研究、實踐及思考。
協同,是指由2個或2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個體,將各種資源關聯起來,使之能夠為了實現共同的任務或目標進行協調或運作,通過對有限資源的最大化開發利用,實現資源的利益最大化[1]。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類型。與學術型碩士相比,專業學位研究生偏重生產實踐和應用,側重于培養學生獨立承擔專業工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專業實踐是重要的培養環節,而高校教師的優勢多在理論研究,實踐能力則相對薄弱。如何吸納和使用社會各類資源,與專業領域所屬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合作顯得尤其重要。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校際-校企-校所聯合培養,通過有效對接社會和行業需求、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校際協同培養,是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與具有學位授予權單位的兄弟院校共同合作,以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為載體,以高校聯合課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種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2]。這種模式以兄弟院校的新思想、新技術和智力為源頭和依托,提供完善的學習資源與實踐平臺,使研究生直接參與到實際課題研究和科技創新之中,成為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校際協同培養對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證作用,是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合作培養研究生的可行方案之一。
校企、校所協同培養,是指高校與企業、研究院所共同合作,以校企、校所共建研究生協同培養基地為平臺,以高校和企業、研究院所聯合的科研項目為紐帶,充分利用雙方在人才、技術、設備和環境方面的資源,通過共同申報和承擔科研項目,給師生提供良好的鍛煉環境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一種模式[2]。
實施校校、校所、校企多元協同培養,不再是學校單方面進行研究生培養,而是利用學校、企業、研究院所各方所擁有的優勢平臺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便利,如學校提供師資力量和教學手段等。企業、研究院所提供培養經費、實習單位、實踐基地等,通過多方合作,不僅提高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質量,而且有益于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共贏。
協同創新是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戰略措施,反映了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高校是協同創新的主體,在國家科技能力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協同創新,是指高等學校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背景的指導下,結合自身的特點,聯合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力圖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創新性活動[3]。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高新科技在我國得到飛速的發展,社會對碩士及以上學位人員的需求總體仍屬供不應求。“協同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符合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整體需要,與協同創新的精神緊密吻合,是順應時代與社會發展要求、與時俱進的新模式。響應協同創新的號召,著眼于新環境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不僅具有時代的緊迫性,而且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地方經濟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類型、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爭取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提升人才培養層次和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然而,受整體辦學條件和辦學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部分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師資隊伍、科研水平、基礎設施、辦學條件及歷史等因素,短時間內難以獲得獨立的碩士學位授予權。通過校際協同培養既可以幫助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其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升人才培養層級的重要途徑和取向;而校企、校所協同培養則為地方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培養和實踐基地,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促進了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最終達到“校企共贏、為產業服務”的目標[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學校職能之一就是服務于所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地方提供人才。快速發展的地方經濟,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地方院校只要定位準確,就能找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切入點。運城學院是以地方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和目標,立足運城、面向山西、服務基層,建校特色鮮明的地方本科院校。運城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專科) 始建于1989年,2004年開始招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多年來,立足于區域特色農產品環境優勢,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同時,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道路,使學科建設卓有成效。現開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近800名,現已發展成為省級優勢特色學科。
地處晉南地區的運城學院屬于新建本科院校,尚不具備研究生培養條件,但具有獨特的“黃金三角區”區域優勢和優質農產品資源優勢;而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學科建設、科研平臺、研究生授權點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高校雙方各自所具備的特色,以及所聯合的當地企業成為專業碩士研究生協同培養、長期合作的基點。此外,通過校際協同培養,還可以實踐研究生教育,積累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經驗,為運城學院申請碩士點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自身學科發展。
隨著我國食品工業裝備水平的升級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食品行業對研發型和技術操作型高層次人才需求進一步加大,需要大量從事食品加工、研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及從事食品質控、食品安全檢驗等方面的技術監督管理人才。根據對山西省食品行業近五年的市場調查表明,山西省食品行業技術人員結構中,既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食品加工、研發、品控、食品安全檢驗等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具備食品加工與安全檢測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有較大缺口。因此,迫切需要食品專業的高校培養和輸送一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從事食品加工與安全方向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運城市是山西省的農業主產區之一,在全省農業生產格局中舉足輕重。依托當地優質農產品資源,運城市利用晉陜豫“黃金三角區”資源優勢和體制優勢,使食品加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了推動當地食品產業的發展壯大,“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協同培養模式成為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學科發展的必要途徑。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研究生創新計劃區域合作的意見》 (教研司[2006]10號文件),以及山西省教育廳《關于加強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晉教研[2006]1號文件),結合運城市的食品資源優勢以及未來五年山西省大力建設現代食品工業作為新的重點工業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運城學院加強與山西農業大學以及當地食品企業的交流合作,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農業推廣專業“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碩士研究生的校際-校企協同培養,發揮兩所院校各自的區域優勢、學科優勢、師資優勢以及校外實踐基地的企業資源優勢,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強強聯合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應用創新型食品專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目標,以滿足區域性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對應用創新型食品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推動食品學科的發展,并為運城市乃至山西省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保障。
培養方案是高校開展協同培養的重中之重。培養方案要從專業方面充分考慮,所開設課程又更加貼近實踐,課程體系要突出整體性、綜合性、寬廣性和實用性,雙方要共制校際協同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合作協議書,同時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面向和辦學優勢與特色等,聯合相關企業共同建立具有特色的培養標準,將培養標準細化、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共同實施校際-校企協同培養計劃[5]。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雙方要積極探索與食品行業、企業合作共贏的新途徑。要多注重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的實踐復合人才。
建立高水平的導師隊伍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專業碩士的導師是落實培養方案的核心人物,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同導師業務水平和指導能力密切相關。要嚴格保證導師隊伍的質量,積極推行雙導師制的建設,建立健全雙導師制的相關工作職責及認定標準的規范性文件。一方面加強本校導師的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到食品相關企業、農科院等機構進行實踐鍛煉,并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如高級質檢師等;另一方面要聘請精英,合作育人。學校要加大力度從高校、農科院、食品企業等聘請著名學者、工程師等高級人才作為客座導師或兼職導師,開設食品專業相關課程和專題講座,雙方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指導,規劃學生專業發展愿景。
要注重校際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質量,同時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并在獎、貸、勤、助、補、免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以減輕研究生的經濟壓力,確保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運城學院目前因無法獲得獨立的碩士學位授予權,所以要加快設立“研究生學術交流計劃基金”“研究生導師專項經費”和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用于研究生的培養、開展創新性課題、校企合作產學研項目研究和參加國內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等活動,全面提高校際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質量,促進其多方位、全面、復合發展。
要提高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質量,圓滿地完成專業碩士培養任務,關鍵在于循序漸進的教育和引導,端正研究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研究生更快地融入專業研究和實踐中。由于地域原因,外聘導師第一學年不能親自指導,更應與所培養研究生多加溝通交流,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研究情況,必要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研究和學習態度。各任課教師要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讓學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山西農業大學和運城學院兩方要多開展專業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研究積極性,激發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興趣,保質保量的完成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的任務。
運城學院目前因沒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缺乏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可能會導致研究生學術氛圍淡化、專業實踐活動缺失、科研體系不完善等情況的出現。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運城學院應通過出臺相應的文件,制定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分級管理制度,將聯合培養研究生納入學校統一管理,在學習、科研、生活多方面給予其幫助和資助,同時要關注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活動,強化導師在研究生思想品質等方面的引導。加強與依托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的聯絡與交流,明確各自在研究生培養的任務,積極借鑒依托單位的先進管理經驗,創造良好的學術科研范圍。只有雙方的協作和配合,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才能更加科學、規范。
通過實施校校、校所、校企研究生多元協同培養模式,地方本科院校高校能夠充分整合各方的教
學資源和實踐條件,發揮其各自優勢,達到優勢互補和利益共贏的目的,有利于高校的共同發展及相關行業的轉型升級,是社會發展和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應在實踐中把握校際協同培養的性質和特點,做出清晰明確適當的定位,并采取對應的措施和手段,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高質量的實踐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杜棟,王鈺云,雷凱.研究生培養中的協同發展問題思考 [J].高校教育管理,2013(2):96-100.
[2]劉恩伶.我國高校校際合作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D].濟南:山東大學,2010.
[3]李忠云,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 [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11-13.
[4]鐘央文,史永軍,馬海楓.地方本科院校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的困難及對策 [J].中國科技博覽,2010(22):269-269.
[5]侯彥芬,易小西,占至勇.協同戰略下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研究 [J].教育現代化,2015(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