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張澤勇
(1滄州市新華區農業局 河北 滄州 061000;2獻縣農業局 河北 獻縣 062250)
玉米粘蟲俗稱五色蟲、夜盜蟲,又名行軍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也是一種暴食性害蟲,食量大、食性雜,被列為全國性重大農業害蟲之一。是危害玉米葉片的主要蟲害,屬鱗翅目,夜蛾科。以幼蟲啃食玉米葉片,大發生時將玉米葉片吃光,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一般地勢低洼、玉米植株高矮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受害重。
玉米粘蟲以幼蟲危害葉片,幼蟲孵出后先吃掉卵殼,初孵幼蟲群集在心葉危害,后爬至葉面分散為害。幼蟲具有畏光性,白天潛伏在玉米心葉或土壤裂縫中,一般在早晚活動,陰天和蟲口密度大時,白天也能為害。具有群集遷移危害、暴食、雜食的特點。1~2齡幼蟲僅啃食葉肉成天窗或形成小孔,3齡以后沿葉緣蠶食成缺刻,5~6齡進入暴食期,危害嚴重時吃光大部分葉片,只殘留很短的中脈。
玉米粘蟲成蟲體長17~20 mm,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前翅有兩個土黃色圓斑,外側圓斑的下方有一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一小黑點,翅頂角有1條深褐色斜紋。卵為饅頭形稍帶光澤,初產時白色,顏色逐漸加深,將近孵化時黑色。初孵幼蟲灰褐色,老熟幼蟲體長38 mm,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蛹體長約20 mm,紅褐色,有光澤。
在河北一般1年可發生3代,滄州地區以第三代危害夏玉米為主。二代粘蟲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幼蟲盛發期,以危害春玉米為主。三代粘蟲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幼蟲集中發生期,以危害夏玉米為主;如果5、6月份雨水偏多,會造成二代蟲量增加,對麥田套作玉米及其他春播作物威脅也大。
4.1 物理防治。①燈光誘殺。利用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每50~100 m可掛1盞誘蛾燈,高度要高于玉米苗50~100 cm。②稻草把誘卵。把噴灑糖醋液的稻草松散地捆成小捆,插于玉米或水稻田間,長度高于植株15~30 cm,5~7 d換1次,換下的草把要集中燒毀。
4.2 農業防治。①玉米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玉米秸稈,以殺死潛伏在稈內的蟲蛹。合理輪作,淺耕滅茬,減少成蟲基數。②中耕除草消滅幼蟲。在粘蟲幼蟲發生期,根據土壤墑情可利用中耕除草的方法把雜草及幼蟲翻于土下,殺死幼蟲,同時也降低了田間濕度,增加了幼蟲死亡率。
4.3 化學防治。3齡前幼蟲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 000倍液;滅幼脲懸浮劑8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1 000~1 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