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麗,黨美珠,郝修振,申曉琳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2009年,我國正式頒布并實施了《食品安全法》,這部法律的實施是我國安全立法的一件重大事件,對于我國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2015年,新的《食品安全法》也在10月正式實施,從而使得我國的食品安全發展在新時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和要求。我國政府歷來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相關的法律頒布之后,食品的衛生狀況有著明顯改善,但是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屢次發生,特別是蘇丹紅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對于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族品牌的信譽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3]。“食品標準與法規”是一門可以推動我國食品安全健康發展的專業課程,在網絡學習空間的背景之下,進行課程的建設和應用,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食品安全的發展。
網絡學習空間是一個基于網絡平臺所建設的學習場所,在這個學習空間當中,網絡是其利用的根本性資源,學生、教師、管理者和家長等多個主體都可以在這個空間上進行交流、分享溝通,同時開展相關的反思活動。在網絡學習空間背景下,所開展的教學工作和學習工作都會有著良好的效果,還可以支持學習者進行個性化學習,同時可以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交互性學習。這樣的一個空間,是一個虛擬的學習環境,任何學習個體都可以在里面進行知識的存放和知識的分享,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它也是一個物理空間。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是一門主要研究食品安全的課程,在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安全與檢測專業當中,該課程都是作為核心課程出現的,并且在其他專業中也有著同樣的地位,對于推動我國食品安全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4]。該課程的理論性比較強,同時也具有實踐性和時代性,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在我國的高校當中,成為了食品科學和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是從事食品生產、食品資源開發利用及營銷等工作的一個行為準則,同時也是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個根本保障。
對于“食品標準與法規”來說,所學習的內容較為陳舊,主要是標準化與食品標準、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食品標準的制定和中國食品法律與法規[5]。實際上,這些內容都是課程應該學習的內容,但是從具體的學習開展過程中,這些內容是與社會的發展和食品的發展同步的,然而在很多學校當中該課程學習的資料和社會的同步性比較差,內容較為陳舊、趣味性缺乏。傳統的學習資源敘述模式,讓學生產生乏味感,不愿意投入到學習當中。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所屬的專業本身就是一個應用型的專業,在教學當中,相關的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只有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才能在具體的設計當中有更多的好想法、好點子。如果學生理論知識缺乏,那么在食品相關的工作中就難以應付具體的工作,但是如果學生光有理論學習,就容易在具體的實踐中難以進行良好的操作。當前,高校在“食品標準與法規”的教學中,存在理論課講授占據了主要位置,實踐教學缺乏、教學模式單一的現象。學生在學習當中,都是接受一堂一堂的理論課,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枯燥的傳授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對于該課程的教學來說,食品標準是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其中的學習專業性強。當前,高校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教學知識面狹隘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過于局限在與食品標準和相關安全工作有關的知識,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拓展面并不大,不利于學生在工作中更好的應用和實踐。
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課程建設,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資源,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但是在網絡學習空間當中,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和計算機技術來豐富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由于網絡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可以更好地彌補學生知識方面的空缺。此外,在網絡的學習空間當中,學生只要有網絡,有相應的接收設備,就可以開展相關學習,打破了傳統固定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由于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當中會留下相應的瀏覽記錄和查詢記錄,因此這些記錄會生成相應的數據服務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推動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在網絡學習空間的背景之下,對于課程的建設和應用,首先要建立一個網絡學習平臺,利用學習平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學習場所,同時可以進行隨時隨地學習,彌補傳統學習方式的不足。在網絡學習平臺的建立當中,可以利用一些現有的網絡資源,把這些資源導入到學習平臺中,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解決教學知識面狹隘的現象,同時在這些教學內容當中,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網絡平臺的建設當中,還要注重平臺的美觀性,融入一些美學知識,使得網站平臺更加簡潔美觀、吸引人,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登錄到學習平臺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當中,還要注重平臺建設的合理性,要在教學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角度出發,加強各種學習知識的補充和相關內容的拓展,同時還可以加入一些帶有學習性質的娛樂化形式的知識,緩解學習疲勞,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獲,提升綜合能力和素質。
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網絡學習空間的背景之下,要加強相關課程的建設,加強個性化學習定制服務。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教師應該開展分層次教學,同時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提升學習效果。在個性化學習定制服務當中,可以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中一些現有的資源優勢,如學生學習偏好的鏈接設置等,通過這些內容的開展,可以使得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定制服務達到良好的狀態,更好地利用網絡空間推動學生進行學習。
在學生個性化學習定制服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個性服務的科學性,不要一味地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進行,要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進行充分的滿足,對于學生不符合科學、不符合合理常規的需求,教師要開展相關的引導工作,也不要一味地拒絕來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網絡學習空間當中,要進行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就要注重對網絡平臺知識體系的建設和拓展,這是新型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所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所傳授的知識是比較局限的,同時學生很難根據自身的需求獲取較多的知識。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擴展網絡平臺的知識體系建設十分重要,也正是由于網絡的存在,使這個知識體系的建設和拓展有了更多素材的來源。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知識的鑒別性,在網絡空間當中有的知識自身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比較缺乏,而學生本身對于這種知識的辨別能力比較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教師要加強對知識體系的建設,根據學生的需求,為他們建設一個能夠滿足他們知識獲取需求的知識體系,避免學生在自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缺乏相關辨別能力,從而出現知識學習上的誤解。
對于網絡平臺的建設來說,都可以進行記錄,這些記錄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就是數據。因此,對網絡平臺大數據進行收集,開展相關的分析工作,可以從中窺探出學生的學習偏好程度和學習情況,方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網絡平臺大數據的應用當中,要加強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處理,要使得大數據真正服務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服務于學生學習效果的呈現,而不是作為冰冷的數字和符號。
課程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除了包含備課和教學實施環節之外,還應該開設相關的評價反饋環節。
高校“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改革和提升應該首先從課程目標的設置合理性、內容和授課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以及是否能夠得到教育界的認可等來進行教師的教學評價,以此反作用于課程的開放,根據反饋進行優化,達到更好的狀態。此外,還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除了傳統的考試之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和對其他學生、授課教師進行調查,從側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此促進評價結果的合理性。除了針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之外,還要注重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構建。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多進行評價方式的變通,改變單純的“好”“很好”等此類無效的評價語言,力爭讓評價環節成為有效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契機,促使學生投入學習。此外,教師還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建立一個健全的評價體系,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回答情況,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能力和方法等進行綜合性評價。用好教學評價環節,可以對學生學習的狀況進行一個明確、細致、客觀的了解,這對于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食品的安全評價能力有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食品標準與法規”是一門可以推動食品安全發展的課程,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狀況,對于我國的食品安全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絡的不斷發展,基于網絡學習空間對課程進行建設與利用,已經成為了一個必要的發展趨勢,可以更好地推動教學改革的進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站在網絡學習空間的角度,結合當前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相應的建設與應用策略,可以更好地推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關食品教育的進行,促進我國該領域培養專業的人才,以推動我國食品安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