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貴 宋瑞瑚
(云南省文山州農業局 云南 文山 66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沼氣功能已從過去單一生活型擴展到目前的生活生產型,把生產、生活、生態等幾大領域有效地統籌起來,既提供了清潔能源做燃料,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生產、生活、生態領域的共贏。沼氣項目建設在“十二五”期間被列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加緊推進,2010~2016年,文山州農業部門總計投入資金4 474.9萬元,建設完成了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82口、規模化大中型沼氣14座,基本解決了文山州每年畜禽養殖業所造成的污水34.56萬m3、糞便處理40.7萬噸、固體廢棄物1.43萬噸,減少了人畜糞便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使養殖小區畜禽糞便、大型畜禽養殖場糞便、廢水得到無害化處理,同時“三沼”的綜合利用為實現農藥化肥零增長、“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改善土壤有機質、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農村面貌作出了突出貢獻。
2.1 國家政策調整,后續資金不足,農村沼氣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是2015年后國家能源建設轉型升級和投資政策調整,農村沼氣缺少后續投入,沼氣池后續服務失去保障,造成已經建成的沼氣池無法持續發揮效益,前期財政資金投入浪費巨大。二是對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投入研發資金不足,沼氣池的作用依然為單一的生活型,沒有充分體現沼液、沼渣在農業種養殖中的經濟價值。
2.2 非正常報廢沼氣池急速增加。近年來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加速,青壯年人口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缺乏勞力和沼氣使用管理知識,無能力對沼氣池進行日常維護,出現使用率不高,閑池、廢池偏多。據調查,目前文山州農村戶用沼氣使用率不到30%。
2.3 供給側結構改變,畜禽養殖方式轉變,家家戶戶養豬、養牛的局面不復存在,畜禽養殖趨向于規模化、集約化,沼氣池發酵原料短缺。
2.4 國家對農村沼氣服務網點資金投入不足,農村沼氣服務網點效益低下,服務人員收入得不到持久、穩定的保障,沼氣技工外出務工人數較多、流失量大。目前,文山州已建的564個農村沼氣服務網點,運行效益較好的2個,能正常運轉的已不足10個。
2.5 農村沼氣技工的流失,使得文山州沼氣池建、管、用脫節,日常維護困難,加上農村電能等清潔能源的普及使用,農民對沼氣的依賴程度逐漸下降。
3.1 結合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增加農村沼氣維修和服務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沼氣池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農村沼氣池雖然不再作為民生工程項目實施,但可以采取省級財政適當補助,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安排一定服務經費,保障農村沼氣服務網點正常運轉,為沼戶繼續提供日常服務。避免放任自流,使得辛辛苦苦建立沼氣服務體系“人散、線斷、網破”,造成歷年投入的大量建設資金損失浪費。
3.2 改變農村沼氣發展模式。由一家一戶型向適度集中、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轉變,滿足部分養殖、種植大戶對沼氣建設的需求,把沼氣發展重點放在規模養殖戶小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變“全面撒網”為“集中財力做強大”,解決發酵原料和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確保建而管用。
3.3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使用沼氣的用戶給予一定獎勵。各級人民政府應樹立“生態循環、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對節能減排、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沼氣戶給予一定的現金或者其他獎勵。
3.4 增加“三沼”綜合利用研發資金,提高“三沼”利用率。以建設文山州綠色農產品基地為目標,文山綠色農產品市場為依托,發展建設沼氣工程為紐帶,將能源、農技和畜牧技術有機結合,增加“三沼”綜合利用研發資金投入,開展農業生態循環示范區樣板建設工作,大力發展以種養為基礎的生態農業,通過“畜禽—沼—果”、“畜禽—沼—蔬”、“畜禽—沼—糧”等模式,做到畜禽糞便、污水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氣作為能源,沼液、沼渣作為有機廢物還田利用,提高果(蔬、糧)產量及品質,增加沼戶收入,同時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作為實現農藥化肥零增長和“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