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美珍 汪光明 鐘遠香 黃林燕 周慶友
(1武寧縣農業局 江西 武寧 332300;2德清縣德清牧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浙江 德清 313000;3瑞昌市洪一學校 江西 瑞昌 332200)
1.1 種植規模。武寧縣是一個多山多水少耕田的縣城,耕田面積占比不到10%,且以山區、丘陵耕田為主。由于山區、丘陵田塊小、地勢不平整、形狀不規則,不利于水稻規模化生產,卻非常適宜發展吊瓜產業。武寧縣是全省吊瓜種植最早和規模最大的縣。2001年,浙江移民農戶從浙江長興縣引進吊瓜農家品種,發起種植,此后5~6年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規模超過6萬畝,并帶動了周邊縣市吊瓜種植(修水縣、瑞昌市、德安縣、永修種植面積均穩定在1萬畝以上)。
1.2 品種使用方面。武寧縣70%吊瓜基地都使用傳統的小籽品種,經過多年自繁自留種,該品種已十分混雜。本地育種家汪光明經過田間篩選培育出了“寧蔞1號”,經過推廣,目前使用面積僅占25%左右,尚有5%吊瓜基地使用從外地引進的新品種。
1.3 加工銷售方面。僅武寧縣清江鄉新豐村有一家小型加工作坊,部分吊瓜種植戶將籽粒進行加工包裝,通過本地商戶銷售或者銷往外地。
2.1 生產方面
2.1.1 品種不純。大多種植戶的種苗通過種子繁殖,其后代發生了嚴重的分離,表現在種植田吊瓜大小、產量、外觀不一致,種子大小不一,種殼厚薄不一。
2.1.2 種苗帶毒現象嚴重,以病毒病為主。
2.1.3 品種落后。武寧縣小籽吊瓜品種面積仍然較大,其產量低、籽粒商品性差,市場收購價格遠遠低于大籽粒吊瓜。
2.1.4 自繁育種成本高。種植戶獲得種苗的方式有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塊根繁殖。種子繁殖不僅受種子休眠期和生長季節限制,后代還會發生嚴重分離,且采用這種方式繁殖的后代雌株率僅30%左右。吊瓜幼苗期雌雄難辨,到開花期才可辨別。為了生產出足夠的雌株,農戶要大量播種,然后在開花期耗費人力去雄留雌,移栽補缺。扦插繁殖和塊根繁殖都易造成種性退化,且扦插繁殖成活率極低,塊根繁殖系數低、操作繁雜,這兩種方式都難以滿足市場對種苗的需求。
2.2 加工銷售方面
2.2.1 利用程度不高。武寧縣吊瓜種植以食籽為目的,農業生產上以采收種子為主,鮮少有人采收根莖、果皮出售。吊瓜根莖、果皮均為上好的中藥材,其根市場收購價約為3元/kg,其干制果皮市場收購價15元/kg左右,兩者畝總產值約2 000元以上,農民一般采收完種子以后將兩者丟棄,顯著降低了吊瓜種植效益。
2.2.2 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在瓜蔞取籽過程中,需要用大量清水沖洗瓜瓤,由于吊瓜瓜瓤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河流中的魚蝦死亡。
2.2.3 加工能力不夠。在吊瓜籽加工方面,本地僅1家小型加工作坊,且加工能力弱,成品口味單一。
2.2.4 生產在內、加工銷售在外。每年武寧縣生產的吊瓜籽僅極少部分在本地加工銷售,大量的吊瓜籽被浙江商戶收購。
3.1 加大資金投入,提升科技含量。一是開展組織培養:組織培養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數大,后代種性整齊一致,可獲得脫毒苗,可周年工廠化生產,育苗成本低且周期短,能夠滿足大量的生產用苗需求,現已廣泛運用到各種植物繁殖、育種中,如蘭花、鐵皮石斛、馬鈴薯等。開展吊瓜組織培養是解決以上生產方面問題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二是開展引種馴化:從外省引進吊瓜新品種,如皖蔞3號、皖蔞8號、皖蔞9號、川瓜蔞1號等,緊跟市場需求,淘汰落后品種。結合組織培養,開展瓶苗馴化,研究不同環境條件下,組培苗脫瓶成活率和生長情況,培育健壯幼苗。
3.2 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項目支持、貸款貼息、技術指導等,引導本地加工企業(或招商引進加工企業)加大資金投入,鼓勵更新加工設備,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加工企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促進武寧縣吊瓜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促進吊瓜集中取籽,污水集中處理。
3.3 組建產業聯合體,形成產業鏈。組建一個組織化程度高、專業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聯合體,構建吊瓜“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產業鏈。聯合體負責制定生產標準、操作規程、技術指導與培訓、社會化作業服務等,農戶負責生產加工,企業負責加工、包裝、打造品牌、市場營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