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勝 張承勝
【摘 要】目的:分析中藥煎煮方法對中藥湯劑自身療效的影響,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方法:從中藥煎煮容器、飲片浸泡、煎煮火候、煎煮時間、煎煮次數等方面入手,總結中藥煎煮方法,并分析煎煮方法對湯劑療效的實際影響。結果:中藥治療疾病的療效雖然取決于辯證用藥,但是也與中藥煎煮方法存在一定聯系,應正確掌握中藥煎煮方法,提高臨床應用效果,減少對藥物療效的不良影響。結論: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中藥湯劑的實際療效,應對此類問題加以重視,正確掌握煎煮方法。
【關鍵詞】中藥;煎煮方法;湯劑;煎煮容器
【中圖分類號】R288.8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01
【引言】
中藥湯劑是目前中醫臨床最為常見的治療劑型,不僅歷史悠久,同時可發揮良好藥效,對患者疾病治療具有較大幫助。從歷史沿襲情況來看,我國歷代名醫大家均對中藥煎煮方法十分重視,并且強調中藥煎煮方法將直接影響到湯劑本身的效果,對患者臨床治療產生較大影響[1]。為此,應對中藥湯劑煎煮問題有正確的認識,采取恰當準確的煎煮方法,不斷提高中藥材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必要條件。
1 一般用具與煎煮方法
1.1 一般煎煮用具 (1)器皿要求:中藥材煎煮器皿首選砂鍋和搪瓷,禁止使用鐵質容器和銅制器皿,這是因為銅鐵中所含有的物質可與中藥中苷類、鞣質等發生化學反應,進而生成沉淀,不僅會導致藥物原有藥性發生變化,還會直接影響到臨床治療效果。如果沒有砂鍋和搪瓷,可考慮用不銹鋼容器。(2)浸泡要求:與此同時,煎煮中藥材之前,應按照要求做好浸泡,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中藥溫潤變軟,達到細胞膨脹標準,并且保證藥材中有效成分能夠溶解出來,避免發生中藥酶解作用。浸泡普遍用在干品中,浸泡到一定程度后,能夠使干品避免濕潤,可避免煎煮加熱時蛋白質受熱固化。
1.2 中藥煎煮方法 (1)煎煮火候:采用直火,比較容易控制火候,建議采用直火加熱法方法,煎煮過程中,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維持微沸狀態。為有效避免有效成分損失,在煎煮過程中應盡量少開鍋蓋[2]。(2)煎煮時間:藥材中有效成分析出量是決定好煎煮時間的重要衡量標準,時間應合理控制,不要過長,但是也不宜過短。這是因為煎煮過長,部分有效成分可能被破壞,或大量散失。煎煮時間太短,很多有效成分不能及時析出。含骨膠質類藥材及含礦物質藥物,往往不能在常溫狀態下直接溶于水中,因此需要適當延長煎煮時間。補益類藥物適當延長時間,便于其析出更多有效成分。部分中藥材煎煮時間見表1。
(3)煎煮次數:權威研究認為,中藥湯劑每煎煮一次,可析出45%左右的有效成分,煎煮2次,可析出90%以上的有效成分。若只煎煮1次,則會損失50%以上的充分;如果煎煮3次或3次以上,則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成分,對臨床用藥治療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煎藥2次最為合理,應避免多次煎煮,從而切實減少用藥副作用。但是,很多藥物煎煮次數應該根據其自身藥性及臨床應用加以調整,例如煎煮大黃用來發揮瀉下作用時,則煎煮1次。這是因為很多研究結果證實,大黃中有效成分能夠促進腸道蠕動,煎煮次數過多,反而會產生抑制腸蠕動的物質[3]。
(4)先煎后下:介質類、礦物質類比較堅硬,應合理控制煎煮時間,避免時間過短,方便有效物質析出。對于磁石、龜板、生石膏等藥材,應于煎煮之前打碎藥物并,先煎,煮沸后20min后,再將其他藥物倒入同煎。部分中藥材中含有泥沙雜物,不適宜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可先煎煮取汁,然后將汁液混入到其他藥材中。部分本身具有毒性物質的藥物,也要先煎煮,如附子、草烏等。與此同時,很多藥材含有芳香氣味,比較容易揮發,但是本身治療作用明顯,這類藥物應控制煎煮時間,避免有效成分丟失,此類藥材應后下。
(5)烊化:對于鹿角膠、阿膠、龜膠等藥材,通過特殊工藝加工,可制成多種膠狀物藥物,治療及保健效果良好。為避免療效受到影響,應做好烊化處理[4]。為此,將藥物放入碗中,添加適量水,隔水蒸燉。在此過程中,不時用筷子進行攪拌,與煎好藥汁混合均勻服用,避免煎煮時粘底,同時也防治膠類藥物中有效成分被藥渣吸收。
2 討論
李時珍認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也就是說,在保證辯證方劑準確的同時,要嚴格遵守相關中藥煎煮方法,才能保證療效。實踐證實,中醫治療多種疾病的效果雖然與辯證選方有必然聯系,但是也與煎煮方法存在密切關聯。若無法正確掌握煎煮方法,則勢必影響中藥臨床治療效果。
長期以來,中藥湯劑成為中醫臨床主要用藥治療方法,患者用藥方便,但是由于煎煮方法不當,直接對復方中藥湯劑中有效成分析出產生制約作用,也無法全面發揮治療效果,使得臨床療效存在較大差異性[5]。為此,要對中藥煎煮方法進行規范,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煎煮方式,節約醫藥資源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中藥臨床應用的規范性,實現中醫標準化與現代化管理。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藥煎煮易被忽視,應正確認識到煎煮方法與臨床效果之間的必然關系。
綜上所述,對中藥煎煮方法進行不斷規范,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相關人員要充分意識到中藥煎煮重要作用,正確掌握煎煮要點。
參考文獻
李麗靜,于文會,王領弟,等.中藥煎煮管理模式的構建及其在區域性煎藥中心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8(09):138-140.
樊銳敏.中藥煎煮方法在《傷寒論》中的體現[J].中醫研究,2018,31(09):6-8.
史年剛,李煒弘,喬衛龍,等.“法隨證立”的中藥煎服法探討[J].中醫雜志,2018,59(16):1374-1376.
聶安政,高梅梅,朱春勝,等.中藥特殊煎法的探討與思考(二):后下[J].中草藥,2018,49(13):3153-3161.
許盈,韋曦,覃潔,曾海清,等.不同貯存條件下中藥煎煮液的微生物限度及pH值變化[J].廣西醫學,2018,40(10):1139-114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