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敏 何香連
【摘 要】目的:探討頸胸段脊柱疾病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自2014-01—2017-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的83例頸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間盤病變、6例腫瘤、5例結核采用下頸椎低位前方入路手術;11例骨折、6例椎間盤病變、5例腫瘤、3例結核經頸前胸骨柄聯合入路手術;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頸胸段后方入路手術;6例骨折、2例結核采用前后聯合入路手術。結果:本組手術時間80~260min,平均145min;術中出血量100~3100ml,平均780ml。75例術后獲得隨訪9~62個月,平均26個月。所有患者術后植骨部位均達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時間6~12個月,平均8.5個月。所有患者頸胸段脊柱生理力線恢復,無內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發生。結論:頸胸段脊柱疾病發生率低,但手術風險大,手術入路的選擇應根據病變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術醫師的熟悉程度而定,以減少創傷和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頸胸段脊柱疾病;手術治療策略
【中圖分類號】R73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前言
頸胸段是人體脊柱一個非常特殊的區域,是從活動靈活、生理前凸的頸椎向相對固定、生理后凸的胸椎逐漸過渡的區域。頸胸段脊柱疾病發生率低,但在治療上存在顯露困難、創傷較大、并發癥發生率高等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齡11~71歲,平均42.5歲。疾病類型:骨折脫位42例,椎間盤病變17例,腫瘤11例,結核10例,后凸畸形3例。累及部位:C735例,C7T117例,C7~T212例,T14例,T1、26例,T2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胸背部疼痛、局部壓痛及叩擊痛。54例雙下肢肌力有不同程度減弱,39例出現胸腹部及雙下肢淺感覺減弱,21例出現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巴氏征陽性。2例出現多發肋骨骨折,6例出現四肢骨折,3例出現單側或雙側Horner征等交感神經節刺激癥狀。脊髓神經功能按ASIA分級:A級9例,B級19例,C級22例,D級4例,E級29例。
1.2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均行頸胸段正側位X線片、CT平掃+三維重建及MRI檢查以明確診斷。伴有明確外傷史者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排除全身其他部位損傷,如四肢骨折、多發肋骨骨折、顱腦損傷等。腫瘤患者行ECT或PET-CT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全身轉移。結核患者應明確有無肺結核、其他肺外結核及結核是否處于活動期,術前抗結核治療2~4周,積極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所有新鮮骨折入院后均行顱骨牽引,對3例頸胸段后凸畸形患者術前先行頭盆環緩慢支撐牽引。
1.3 手術方法 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19例骨折、11例椎間盤病變、6例腫瘤、5例結核采用下頸椎低位前方入路手術,仰臥位,頭偏向右側,切口自左側胸鎖乳突肌前緣下1/3處斜向內下至胸骨柄切跡中點,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離斷肩胛舌骨肌,于頸動脈鞘與氣管、食管之間的間隙進入,切開椎前筋膜,顯露病變椎體及椎間盤;清除病灶、脊髓減壓、恢復頸椎生理曲度,預彎鋼板后置入固定。11例骨折、6例椎間盤病變、5例腫瘤、3例結核經頸前胸骨柄聯合入路手術,仰臥位,頭偏向左側,切口自右側胸鎖乳突肌前緣下1/3處斜向內下至胸骨柄切跡中點,然后縱行向下至胸骨角下2cm處;依次切開皮膚、皮下及筋膜各層,按照常規頸前路方法顯露C6、7椎體鈍性分離胸骨柄前后方軟組織,離斷胸骨舌骨肌等肌群,用胸骨電鋸倒T形切開胸骨至胸骨角下方2cm,胸骨撐開器撐開胸骨后沿動脈鞘與氣管食管之間的間隙進入,分離顯露頸胸段椎前筋膜。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頸胸段后方入路手術,操作步驟與脊柱其他部位的后路手術并無特殊區別。6例骨折、2例結核采用前后聯合入路手術,根據患者情況行一期或二期手術,前路可實現病灶清除、減壓復位、植骨融合,后路則能夠矯正畸形和堅強固定。
1.4 術后處理及隨訪 術后常規預防感染,祛痰、霧化治療,所有患者佩戴頭頸胸支具3個月。頸胸段結核患者繼續給予術前抗結核藥物治療12~18個月,并定期復查肝功能、血沉。腫瘤患者根據病理結果術后進一步放療及化療。術后1、3、6、9、12個月行頸胸段X線片、CT或MRI檢查以明確植骨融合情況及有無病灶復發。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無感染及竇道形成,無食管、血管及神經損傷,無肺部并發癥。本組手術時間80~260min,平均145min;術中出血量100~3100ml,平均780ml。75例術后獲得隨訪9~62個月,平均26個月。所有患者術后植骨部位均達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時間6~12個月,平均8.5個月。所有患者頸胸段脊柱生理力線恢復,無內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發生(圖1~4)。3例Horner征術后癥狀消失。所有結核患者術后病灶無復發,血沉恢復正常。1例腫瘤轉移患者在隨訪13個月時因全身轉移死亡。術后畸形患者外觀改善明顯,后凸Cobb角為35°~61°,平均矯正率51.5%。術后脊髓神經功能ASIA分級改善情況:A級9例無明顯改善;B級19例中10例恢復至C級,6例恢復至D級,3例無改善;C級22例中10例恢復至D級,8例恢復至E級,4例無改善;D級4例均恢復至E級。
3 討論
由于部位特殊、解剖復雜、病情嚴重,往往需要外科干預。手術治療方式的選擇首先應遵循脊柱外科治療的基本原則:清除病灶、徹底減壓、恢復椎間高度及生理曲度、重建脊柱即刻穩定性。手術入路主要為前路、后路或前后聯合入路,選擇何種手術入路主要取決于病變部位、病變類型及病程持續時間。頸胸段病變往往位于椎體的前中柱,脊髓壓迫也基本上來自于前方。因此理論上處理頸胸段疾病時應首選前路手術,前路手術能夠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徹底解除神經壓迫,更好地恢復脊柱前中柱高度。
本組6例頸胸段骨折合并強直性脊柱炎,由于強直性脊柱炎本身的疾病特點,骨折通常為三柱損傷,骨質疏松異常嚴重,后凸畸形明顯,前路手術存在固定不牢靠,內固定失敗發生率高等,因此全部采用后路復位椎弓根釘固定融合術,效果良好。當骨折脫位嚴重,單側或雙側關節突交鎖,合并椎管狹窄需長節段減壓,腫瘤累及椎體及附件時,建議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脊柱頸胸段解剖結構復雜,手術風險大,手術入路的選擇應根據病變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術醫師對手術入路的熟悉程度而定,盡量達到創傷小、并發癥少的要求。
參考文獻
肖增明,宮德峰,詹新立,等.上胸椎前方手術入路的解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骨科雜志,2006,26(3):183-186.
滕紅林,王美豪,賈連順,等.脊柱頸胸交界段的測量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13(4):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