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樂
摘 要:動點問題一直是中考的難點和熱點,考查起點較高,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思維價值,全面考查了學生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分類討論等多種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要求較高。主要介紹了構成特殊圖形的動點問題幾種情況,希望對實際教學及中考復習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動點;轉化;分類
動點問題是歷年來中考命題的熱點,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感覺最難的題型,所謂“動點問題”是指題設圖形中存在一個或多個動點,它們在線段、射線或弧線上運動的一類題目。這類問題的解法策略有:(1)“動中求靜,以靜制動”是解決動態幾何最有效的方法;(2)在“動”中找到最恰當的位置“靜”下來是解決問題的起點;(3)在“靜”下來后,能抓住“靜”時的特征,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是我們邁向成功的關鍵。
下面具體介紹幾種動點問題的解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點動構成平行四邊形
這種題常常需要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對角線互相平分”或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中的“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結合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或勾股定理)、中點公式、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以及點在函數圖象上的含義來求解。
例1.如圖1所示,拋物線y=x2+x-4與x軸交于A、C兩點,與y軸交于點B,點P為拋物線上的動點,點Q是直線y=-x上的動點,試探討:當點Q在什么位置時,以P、Q、B、O為頂點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
分析:這里有兩個動點,初步審題也許會感到無從下手,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里有一個“不變量”OB,其只可能有兩種身份:(1)平行四邊形的邊;(2)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設Q(m,-m),當OB是平行四邊形的邊時,線段PQ也為平行四邊形的邊,且OB與PQ為對邊,所以OBPQ,所以P(m,-m+4)或P(m,-m-4)。由于P在拋物線上,所以P點橫、縱坐標滿足函數解析式,分別代入求解,注意排除Q與O重合的情況;當OB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時,PQ也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所以線段OB的中點也是線段PQ的中點,根據中點公式可以利用線段OB的中點坐標和點Q的坐標來表示出點P的坐標,同樣根據點P在拋物線上這一條件也可求出相應的m的值。
二、點動構成梯形
這類題型通常根據梯形的定義(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直線平行(不平行)條件、直線傾斜程度(斜率)k以及函數圖象交點坐標求法來解答。
例2.如圖2所示,拋物線y=x2-x與x軸交于A、O兩點,點D(3,-2)為拋物線上的定點,點M為拋物線上的動點,試探討:當點M在什么位置時,以O、A、D、M為頂點的四邊形為
梯形?
分析:這里有三條定線段:OA、OD、AD,他們均可能作為梯形的底邊,因此討論的依據就是他們分別作為梯形的底邊時點M應滿足的條件。以OD為梯形的底邊為例,當OD為梯形的底邊時,線段AM也為梯形的底邊,所以OD∥AM,且AD不平行OM,從而kOD=kAM,結合點A的坐標,求出直線AM的函數解析式,將其與拋物線的解析式聯立,求得M點的坐標,再檢驗kAD是否等于kOM,如果kAD≠kOM,則所求出的點M的坐標滿足題意,否則舍去該種情形。其余兩種情況依此進行,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三、實際問題應用
(2012年安徽中考)如圖3,排球運動員站在點O處練習發球,將球從O點正上方2m的A處發出,把球看成點,其運行的高度y(m)與運行的水平距離x(m)滿足關系式y=a(x-6)2+h。已知球網與O點的水平距離為9m,高度為2.43m,球場的邊界距O點的水平距離為18m。
(1)當h=2.6時,求y與x的關系式(不要求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2)當h=2.6時,球能否越過球網?球會不會出界?請說明理由;
(3)若球一定能越過球網,又不出邊界,求h的取值范圍。
我們只解答第(3)問,通過分析觀察,我們會發現這里的h實際上指的就是排球在運動過程中所能達到的最大高度,隨著h的變化,排球的運動軌跡(拋物線的位置)也在隨之不斷發生變化,這樣就給我們的解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就會發現,這里恰好有兩個相對靜止狀態:①排球恰好過網;②排球恰好不過界(落地時恰好落在邊界線上)。排球恰好過網,則當排球到達球網正上方時,排球的高度要比球網高,即×9+h>2.43;而要恰不過界,則排球的落地點離出發點的距離要不比18米大或當x=18時y小于或等于0。即即×144+h≤0,二者結合得h≥。
動點問題作為中考考點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問題的背景是特殊圖形,考查問題也是特殊圖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分析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關注圖形的特殊性(特殊角、特殊圖形的性質、圖形的特殊位置關系)。在復習過程中,我們應做好這方面的復習工作。
參考文獻:
[1]葛香虎.中考數學“動點”型問題的解法剖析[J].新高考(升學考試),2015(12):28-29.
[2]明欣.兵分三路,去搶占中考數學“動點”問題的制高點[J].新高考(升學考試),2016(12):12-13.
[3]馬濤.中考數學動點問題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2):47-48.
?誗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