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妙珍
摘 要:Empathy中文譯為神入。Historical Empathy譯為神入歷史。在教學的領域中,神入是指歷史學習者通過對材料的認知,設身處地去想象歷史當中的“人”的立場、情感、思想、所面臨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神入是近年來國內外廣泛運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國外的歷史教育研究者發現,訓練學生利用神入的方式進行歷史學習,能夠使學生有較高水平的歷史思維。但國內對神入的解釋不一,在此著重從歷史教育的領域系統闡釋神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理解;寫作
Empathy中文翻譯為移情、共情、神入等。Empathy最早運用在美學領域。在美學的領域里,empathy指一個人把自己內在的感情無意識地投射到一個審美對象或審美活動中。20世紀七八十年代,empathy開始被運用到歷史教育領域。
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發生歷史學科危機,英國為此進行了一次課程改革。1972年英國在“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劃”(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首次正式在歷史教育領域提出神入是學生理解歷史所需要的技能之一。神入的教學概念出現后,歷史教育的研究者開始對神入進行概念和運用 的研究,但沒有一個定論。其中對神入解釋得較為系統的是福斯特在《社會科中的神入和觀點陳述》(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中對神入的幾個清晰的界定。[1]
①神入基本上不涉及想象、認同和同情(sympathy)
②神入涉及對過去人們行動的理解
③神入涉及歷史脈絡的完整理解
④神入需要多元的證據和觀點呈現
⑤神入需要學生審視他們自己的觀點
⑥神入有助于學生的思考訓練,但學生應理解他們所獲知的結論是暫時性的。神入需掌握歷史脈絡、觀點和視野的具體理解。再者它需要自我檢視、回顧和懷疑,如同卡耳所言,歷史是學生和事實之間不斷的交互作用,以及過去和現在之間的不停對話。
國內在引進神入時,其翻譯與解釋存在多種說法。在國內 Empathy有神入、移情、共情等幾種譯法。在概念的解釋方面,也有許多的學者對其進行簡單的闡釋。葉小兵教授指出,神入是指從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當時的歷史,是學生訓練歷史思維的重要方法。陳新民對神入的解釋則較為詳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置身于歷史發展的環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研究歷史,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和意圖等,并理解他們思想的發展變化,即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的研究活動。臺灣的張元教授則認為,神入是指同情地了解,設身處地地想象,是歷史中重要的一環。
綜合國內外對神入的解釋,筆者認為在歷史教育的領域中,empathy應譯為神入。如果把empathy譯作移情,就會把歷史教育領域中的empathy等同于心理學上的移情。心理學上的移情涉及同情心,這是不符合歷史教育領域empathy的內在涵義,因此,筆者認為empathy譯作神入是最為準確的譯法,全稱historical empathy,譯作神入歷史。這種譯法突出了與情景教學的不同之處。學生在神入時會重構情景但更強調古人的思維,更突出理性理解歷史的目的。這也是筆者在全文統一將empathy譯為神入的原因。
在神入的概念解釋方面,筆者基本認同國外福斯特對神入的幾個界定,個別方面有差異。福斯特認為真實的歷史是從細致的探究與正確的證據中獲得的,因此歷史是不容任意地想象。但是筆者認為對歷史進行想象是合理的。狄爾泰指出,人文學科在解釋人時所采用的理解方式不同于自然科學以因果關系解釋事物,人文學科能夠借助想象、體驗及理解,進入人的精神世界,從而體味出人生的意義。[2]正如狄爾泰所言,神入中的想象是必須的,它與虛構是不同的含義。歷史的想象是會借助記憶、選擇、推理等諸多環節,在材料的基礎上構成一幅幅真實可靠的歷史圖像或景象。這些圖像或景象是學生進行神入的一個引子。學生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在腦海中浮現這些圖像或景象,才能更好地設身處地去融入歷史的洪流中去揣摩歷史人物與理解歷史事件。
神入不涉及認同與同情,這是從神入的目標來考慮的。神入的目標主要是要求學生達到理性理解歷史的程度。認同與同情是屬于個人的情感,是屬于主觀的看法,如果學生在神入的過程中加入了這些要素,即帶著自己的思想或情感進入了古人的思想中,這就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歷史的發生。再者,學生對同時代其他身份的古人就更無法理性理解了。另外,學生神入時加入了認同與同情的因素,也是不利于本身正在發展的價值觀。比如,在學習二戰時,學生如果認同和同情希特勒的行為,這就違反了歷史的人文性,大大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長。
學生被期待于理性理解的教學過程中,能意識并區別“歷史人物的動機”(行為理由),以及背后的原因(事情為何發生);懂得在理性理解某些行為的理由時,是需要明白當時人的意圖及他們當時身處的環境。而神入是達到理性理解層次的方式之一,因而神入需要掌握行動者的意圖也需要掌握歷史的脈絡。
神入歷史需要多元的證據和觀點呈現,也需要學生去審視自己的觀點。歷史文件由于編寫者的立場和角度不同,往往會帶有不客觀性。在經過學習后,學生會產生一定的觀點,他們需要審視自己的觀點。對于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要讓學生學會鑒別自己的觀點。教師應督促學生思考和審視根據資料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神入有助于學生的思考訓練,所獲得的結論也只是暫時性的。沒有絕對的規則支配人類的行為,不同的個體在相似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行為。在很多時候,我們所得出的結論也只是暫時的。不同的角度和資料會引起結論不同。學生在神入后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再根據新的理解而思考、自我檢視、回顧、懷疑。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考的訓練。
因此,我們可以把神入這樣定義:神入是指神入者通過一定的資料、證據,運用適當的想象力去同步歷史事件中的人的觀點、立場,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歷史人物的意圖,從而達到理性理解與解釋歷史的層次和發展神入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69.
[2]陳新民.運用歷史神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你能神入張伯倫的世界[J].教學研究,2001.
?誗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