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萍
摘 要:思品課程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教材知識點對自我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際就是學生在某些情境中對已有知識的遷移過程。從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強化習題訓練;注重社會實踐四個方面尋找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思品教學;知識遷移能力;策略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遷移能力是思品學科考查的重點之一。但從歷年的考試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學生仍然缺乏知識的遷移能力,答題時無法將書本知識與生活材料相銜接,常常出現所寫觀點與材料不穩合的現象,讓人感覺是生搬硬套、東拼西湊而來。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思品課程的實效性,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一、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是培養遷移能力的保證
知識的遷移首先存在一個前提,那便是學生對基礎知識有良好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只有對基本的教學內容有很好的理解與掌握,才能夠進一步靈活地應用這些內容,這是知識遷移能夠展開的基礎。然而知識的掌握絕不只是對單個知識點零星地學習和記憶,而只有在學生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學生才能實現對已有知識的快速檢索,提取解決新問題的有效知識。思品教學中,筆者采用“點”“線”“面”的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學習構建知識網絡。
“點”:通過老師設置的教學情境、案例分析等方式將某個知識點講解到位,對某些易混淆的知識要加以區分。如: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區別。
“線”: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知識與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如:基本國情、主要矛盾、總任務三者之間的關系;基本國情與基本路線的關系等等。講清楚這些關系更有利于學生對這些知識形成脈絡。
“面”: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的方法一般是:確立主題(關鍵詞)—關鍵詞問題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問題多角度—答案簡化。慢慢地由對一框題的知識梳理到一整課、一章節,乃至整本書。學生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主干知識牢記于心。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促進知識遷移
通過精心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使抽象枯燥、零散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和系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遵循著知識產生的脈絡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實現知識遷移和應用。
在教學八年級《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這一課時,我給學生出示以下故事情境:因為幾百元的債務糾紛,青年宋曉明用水果刀連刺馬剛十余刀致其死亡。后續故事令同學們震驚的是,馬剛母親卻為殺子兇手當庭向法官求情。原因是“自己已經失去了兒子,不想讓又一位母親感受喪子之痛”。本課通過設疑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發展思維,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寬容的意義”,也理解了寬容與換位思考的關系。
三、強化習題訓練,在解題中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
近幾年中考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答案的組織要求學生融入情境,整合教材觀點,并將知識遷移到考卷中。因此,教師要把握中考的命題要求和命題特點,強化習題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要巧妙借助習題訓練有意識地進行遷移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指導學生在平時的作業和考試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訓練自己的解題能力:第一步,審讀設問,明確設問要求;第二步,抓住材料的關鍵詞句或中心句;第三步,聯系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與教材知識點;第四步,組織答案。這里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就是新情境與已學知識連接的
關鍵。
四、注重社會實踐,完成知識遷移
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理論知識應該和實際相結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到:“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在初三教學時,筆者在班級開展“增強公民意識,爭做國家小主人”的主題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調查分析了造成學校周邊交通擁堵的原因并尋找解決交通擁堵的方法。有的學生建議學校要組織專人對上學放學時段車輛停放進行指導;有些學生認為交管部門要加強警力,交警加大執法力度;還有學生認為我們可以寫信給政府部門反映學校周邊的交通問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知識成功遷移到實踐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鄭根川.思想品德知識遷移能力培養淺談[J].中學政治參考,2013(5).
[2]魏萍萍.提高學生運用思想品德知識的遷移能力[J].課程教學研究,2015(12).
?誗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