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慶
摘 要:又一輪高考結束,每每與高中生談及語文時,大家都普遍反映詩歌鑒賞題較難。如何讀懂詩歌,從原因及方法上做了闡述,力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初步讀懂一首詩歌。
關鍵詞:詩歌;高中語文;文學常識
一、詩歌鑒賞題得分不理想的原因
根據每年高考分數統計,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確實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認為這和詩歌的特點有關,簡而言之,學生難以在很短時間內真正讀懂一首詩。
1.有些詩歌晦澀艱深
詩歌本身就具有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等特點,短短幾句話、寥寥數十字就足以讓詩人抒情言志,再加上有些詩人又受到一定環境的局限,這些詩歌的晦澀艱深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很多學生提到詩歌鑒賞的第一反應就是看不懂。如江蘇2012年高考考到溫庭筠的《憶江南》,很多考生不知“恨”的內容,后面的題目自然也就無從下手了。
2.詩歌意象指向不明
李心釋在《語象與意象:詩歌的符號學闡釋分野》一文中提出“意象”和“語象”的區別,他認為“語象是指,意象是所指”。詩歌中的物象本身就應該具備表形和表意兩類,并不是所有的物象都能強加其“意”。而在大多數教學中,“意象”“語象”“物象”混為一談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就導致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往往受到其中一些詞的誤導。江蘇2014年高考考到韋應物《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要求學生簡要分析這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許多考生抓住末句“門對寒流雪滿山”中“雪”和“寒”兩個詞,把作者的最后一步情感理解為“失落”“內心凄苦”“孤寂”等等。這是在公式化地機械地理解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的含義,而忽略了詩歌本身的
語意。
3.文學常識積累不足
詩歌的理解涉及面很廣。都說要知人論世,要深入探究詩人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還要了解各個詩人的主要風格和特點等。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知道了人與世,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學生盡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文學常識,尤其對唐宋時期的詩人們要有一定的了解。事實上,現在的語文教學一味地追求增分效應,而忽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要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就有點難了。2017江蘇省如皋市語數英抽測語文試卷上考到馮延巳的詞與花間詞的相似之處,盡管在《唐詩宋詞選讀》中已經涉及“花間詞”,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明就里,亂答一通。
二、初步讀懂詩歌的方法
由于上述等原因,讀懂詩歌應是完成鑒賞、答對題目的第一步,要走好這第一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1.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預判詩歌題材和情感
絕大多數詩歌是即×抒懷,×可以是人、景、事、物甚至是一篇文章或一句話等,這些都可能引發詩人的感想進而創作出詩歌來。那么在考場讀詩時就可以借助詩歌本身具有的和命題者給出的一些信息來完成詩歌的初步閱讀。比如詩歌的題目、作者、朝代、正文,詩后的注釋、題干等,這就是常說的“六看”。如2015江蘇高考《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劉禹錫)詩題中,“秋日”點明寫作是季節,“題……新居”交代寫作緣由,“新居”暗示詩的內容,“竇員外”這一稱呼表明作者與之的朋友關系。通過對題目的解析可以大致判斷出作者的情感趨向。
2.在明確方向的基礎上多問幾個問題
閱讀詩歌時,通過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的解讀明白詩歌的表層意思,然后就要通過人物形象、意境特點、情感態度等來領會其深層意思,這需要對詩歌內容進行追問。如可以通過“什么人”“什么身份”“做了什么事”“背景為何”“現狀為何”等問題的追問,多角度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以及人物可能具有的若干情感。
3.多積累相關文化常識和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
高中生的讀詩從應試的角度有兩個目的:一是解答詩歌鑒賞題,二是運用到作文中以增添文采。積累一定的文化常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積累詩人們的生平和為人、生活的環境和時代、主要風格、流派和特點等,還要盡量積累一定的傳統文化常識,如禮制、學制、官制、學術典籍、國粹、地理、民俗服飾工藝、飲食、傳統節日、節氣等等。2017江蘇高考就考到“江左”“三代”“菽水”“趨庭”等詞的含義,可以看出今后的高考語文還會涉及甚至加大對傳統文化常識的考查。要理解詩歌還要積累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如表達方式、修辭、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詩歌的藝術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這就要求在讀詩時要有手法運用的代入感,進而更好地理解詩歌。
詩歌的備考有四個環節:知識—讀懂—鑒賞—表述。知識包括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和古詩詞常識等。讀懂則是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之后的鑒賞第一步。
參考文獻:
[1]方樺.如何快速讀懂詩歌[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6(7):146-147.
[2]沙志飛.如何讀懂詩歌[J].中學課程資源,2012(12):18-19.
?誗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