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華
一、設計背景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滬教版八年級第一學期中的《小巷深處》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抒寫了一對母女相濡以沫的感情經歷。文中那深沉而真摯的母愛催人淚下。我認為學習這篇課文就是對學生一次很好的感恩親情的教育。我以“體會母愛的醇厚,增進對親情的理解”為主要教學目標。
二、設計創意
對文章整體感知后,通過學生講述父母親如何愛自己的親情小故事,教師引導做深入剖析,幫助學生感悟文本,喚醒學生認為父母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那種麻木心態,也從而喚醒學生感激感恩情感。
三、精彩過程
學習新課時,我先問學生:平時父母為自己做的什么事情感動過自己?或許,學生沒想到我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時間,他們面面相覷。我繼續說:“也許我們平時都忽視了。不要緊,我們來看看林莉是怎么被母愛感動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她的《小巷深處》?!?/p>
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我又提出:找出最能感動你的表現母愛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之后并說說為什么打動了你。經過同學之間的相互探討、自主朗讀體會后,學生紛紛舉手要求回答。
小A同學回答:“‘終于,她點了點頭,順手取過她那根不知啥時已從角落里拿出來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擊著地面向廚房走去。這句話最能打動我,因為女兒提出沒有急事,不讓母親去找她,其實是有點嫌棄母親,但母親沒有生氣還是拄著竹棒要給女兒做好吃的。母親的胸懷多么寬廣無私呀!這讓人感動?!?/p>
小B同學補充道:“‘母親眼光暗淡了。好長好長時間的沉默?!笨梢钥闯雠畠旱脑拰δ赣H打擊很大,母親很傷心、很痛苦,但她沒有絲毫的抱怨,強忍住傷痛,去廚房為女兒弄好吃的。我覺得母親不僅是寬厚仁慈的,也是理解女兒的?!薄?/p>
時間在流逝,而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感情逐漸沉浸到課文里去了,他們都從課文里感悟到細膩的母愛。我不失時宜地回到最初的問題:“那么我們也來說說我們的父母是怎樣愛我們的吧?!?/p>
此問再出,課堂已不是最初的沉悶。有的同學在相互小聲議論,有的同學馬上舉起了手。
小C同學說:“我媽媽是個擺地攤賣菜的。有次下雨,她顧不得換下賣菜穿的衣服和圍兜,冒著雨給我送傘??晌蚁铀齺G了我的臉,沖她大喊大叫,還叫她以后雨天不用給我送傘。當時一瞬間,媽媽的眼也暗淡了,但她依然為我撐起了雨傘。讀了這篇課文,想起那一刻,我又羞愧又感動?!?/p>
小D同學說:“爸爸是個工人,掙錢不多,花錢很節省,我常常拿他和別人爸爸比較,還以為他很小氣??擅康娇荚?,爸爸總買回我最喜歡吃的河蝦。吃的時候,爸爸凈吃蝦頭,把好的部位全給我吃。現在想想,他是最大方無私的爸爸?!薄?/p>
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在同學們有點愧疚的敘述中將愛傳遞到每個人的心田。我又不失時機地說:“父母的親情之愛是平凡的,平凡到一句話、一個眼神、一頓飯中,但她也是最偉大的,她綿延到我們人生歷程的分分秒秒、點點滴滴之中,沒有哪種愛能和她相提并論。這樣的愛,我們怎能忽略與漠視呢?”
最后,我們齊聲朗讀課文的末尾三節?!啊瓔寢?,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我其實還記得,還記得來時泥濘的山路,還記得赤足跑過石板的清涼,還記得家里厚重的木門栓,還有,還有我們曾相互依偎走過的那條小巷,那條深深的小巷?!痹趯W生充滿情感的童音中,我知道,無私的母愛喚回了文中迷失的“我”,也喚醒了我們,那條充滿愛的深深的小巷,會永遠駐留在我們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
四、成效評述
上課伊始,我以提問學生父母在什么事情上感動過自己為導入,果不其然,學生一時都不知從何說起。這說明平時學生對父母的點點滴滴付出都認為理所當然,從未心存感激感恩之情。這種現象說明,確立“體會母愛的醇厚,增進對親情的理解”為主要教學目標非常符合學情。這種現象也折射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平時學習語文課文沒有擺正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學習課文而學習課文,而沒有正確意識到課文僅僅是載體,教師要通過這個載體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悟生活。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認為我是比較好地運用了課文這個載體。在“找最能打動你的語句”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僅能找到相關關鍵詞句,而且分析也比較到位。我認為,不是學生的語文能力一下子有了質的提高,而是文中的親情打動了他們幼小的心靈,讓他們有了息息相通的感覺。至今回想那時的課堂、那一雙雙純凈的眼睛,依然令我感動。由此可見,提高課堂有效性不是無源之水,這源頭就是學生內心的情感。當我們的課堂一旦觸動他們的心弦,我們的孩子個個都是靈動的、活潑的,我們的課堂就是高效的課堂。
當讓學生再來說說父母的時候,他們紛紛舉手回答。父母在他們沒有華麗辭藻的述說中,個個鮮活起來,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轟轟烈烈,有的只是一句家常話的溫暖、一個眼神的牽掛、一頓飯菜的芳香……但孩子都懂得了,這就是親情的種種表現,這就是生活的幸福所在。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