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東
摘 要: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個體發展的實現有以下三個層面的意義:從興趣度上,激發學生熱愛學習;從參與度上,為學生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從深度上點撥,引導學生更深層次思考,挖掘。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個體發展
小學生作為有生命、靈動的學習活動的主人,在學講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既要“學進去”又要“講出來”,從而實現自我。當然實現自我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合作學習就是一條重要途徑。合作學習可以從三個維度來促進學生在學講課堂中的學習能力和發展。
一、興趣度,激發學生熱愛學習
從2013年開始,我校積極推進“學講計劃”課改實驗,合作學習作為學講課堂主要的學習方式深受老師和學生的喜愛,為了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愛學習、樂學習、愛合作,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求知、求識的好奇心。有了學習的動力,在輕松、自主、和諧的氛圍中,饒有興趣的材料或情境就會帶給學生輕松和愉快的感受。如執教六年級數學“認識百分數”這一課時,設計合作學習導學單,可以出這樣的題材:春水春池滿,春石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鳴春聲。算一算,這首詩中“春”占總字數的百分之幾?這樣學生就會喜歡,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度。
當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度有一個方法,就是巧妙地運用電腦技術。如執教四年級下冊數學“對稱平移和旋轉”,探究軸對稱圖形時,鼓勵學生利用已有認知經驗,可以采用電腦繪圖,看看可以設計出哪些對稱的美妙圖形,再和學生收集到的密鋪圖形結合比較,這樣就可以把聲音、文本、圖像等有機整合,將教材、媒體、學生連接起來,讓孩子在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學習環境中樂學、愛學落到實處,有效地認識、理解軸對稱圖形內涵。
二、參與度,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如果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高,那么學習的主動性就會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果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全體動起來,真正參與到知識探究的活動過程中來,作為課堂教學者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老師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能力,了解他們的情感和愛好。另一方面還要尊重學生基礎。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備受尊重的個體,只有讓孩子在“參與無錯”的無壓力的合作學習氛圍中敢想、敢說、會說,對于個別參與不精彩、學不會的學生,能時刻感受到老師和同學激勵、關注的眼神,這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有競爭意識。如果大家都有”誰參與誰提高,不會時有人互相幫助,做對時有人鼓勵”的思想,就不會擔心學生的參與度。
當然小學生的學習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想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還需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說、多想、多思、多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如執教四年級數學“升的認識”,難點是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量意識。對于這個抽象問題,既不能言傳,也不可意會,只有放手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去估、量、掂、稱,在交流匯報中領悟體會,學生才樂于參與、樂于學習,在有梯度的練習中建立1千克的質量意識。
三、深度,引導學生會思考
知識的獲得要積極主動,但是在探究過程中,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就要在探究知識的深度上做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老師引領下獲取知識這一層面,還要有深入探究的欲望和能力,也就是說知識掌握得越好,就越能促進學習的發展。如執教四年級數學“對稱平移和旋轉”時,讓孩子在方格紙上獨立畫出直角三角形繞直角0點順時針旋轉90度的圖形。如果學生只按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可以說難度不大,只要上課認真聽就一定會畫出旋轉后的圖形。但是愛學習的孩子、愛深入思考的孩子絕不會把學習停留在這一層面上,他就會問:我能畫出直角三角形順時針、逆時針旋轉90度的圖形,能不能畫出任意三角形繞某一點順時針、逆時針旋轉90度或180度甚至270度……如果是平行四邊形呢?任意梯形呢?問題趨向深入化,同時也調動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和探究欲望。有老師的點撥和鼓勵,同伴的合作互助,相信學生一定能做到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當然學生在學講課堂中就一定能“學進去,講出來”。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不僅能學會文化,而且能學會做人。
參考文獻:
[1]吳方敏.小學數學基于微課轉化學困生的個性學習[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
[2]吳宏偉.小學數學課堂高效模式的創建與反思[J].華夏教師,2015(7).
[3]王義崢.淺析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0(13).
[4]張艷惠.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探討[J].新校園(中旬),2017(5).
[5]劉延金,溫思涵.基于學生視角的合作學習質性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