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楚+陳建印
【摘要】現如今,在探析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時,大部分的研究資料都重點分析了東部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與各個省份整體的發展狀況,對省內各個地方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較少。根據調查收集的大量數據信息來看,省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一般來說都要比東部與西部以及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要大。本文以浙江省作為出發點,利用數據分析作為支持,證明其差異的巨大并對于經濟差距的產生進行剖析,探尋原因。并為縮小經濟差異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浙江省 經濟發展水平 區域差異
一、文獻綜述
國內的有關專家和學者對城市經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陳兆榮等人創設了由工業、農業、城鎮化、經濟實力以及服務業一同組建的評估指標體系,依據使用熵值法計算安徽省江邊經濟領域的城市經濟的競爭力指數。魏三川選取黃陵縣為研究對象,選取經濟基礎、政府作用、產業與企業、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這六個方面的競爭力指標作為評價指標,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進行城市經濟競爭力的分析評價。胡山林等人從經濟實力、中心基本、產業這幾個角度創建有32項指標的評價標準,使用投影尋蹤法評估城市經濟的競爭力。張榮天等人從經濟總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效益、居民的富裕度、文教醫療水平這5個方面構建城市經濟競爭力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分析評價安徽省61個縣(市)的經濟競爭力。
樊綱全方位探究了我國各個地區之間貧富差距的動態變化以及其風險影響因素,眾所周知,多數資金會流入懂不發達地區是因為市場的引導作用以及社會的資本變化導致的,這也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化的一個原因。而事實上,東部地區的資金往往到最后都會不斷流入中西部地區,這樣就可以減少生產率的差異。長期發展下去就會進一步縮小地域間的經濟發展差異。總結而言,國內的有關城市經濟競爭綜合實力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創建經濟實力評價體系而展開,對于基礎層面的研究還不夠,并且指標體系大多只涉及到經濟方面直接相關的因素,而其他有潛在影響作用的指標則考慮得不太全面。我國對于城市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從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概念入手,而且目前學界對于城市經濟競爭力的概念與內涵眾說紛紜,尚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
二、浙江省各地區經濟差異的狀況
(一)經濟差異的統計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地區的經濟差異主要分為兩種,分別為絕對性的差異以及相對性的差異。絕對性的差異指的是采取絕對表的形式來分析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的不同。而相對性的差異主要指的是根據某種評價指標的變化情況來分析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大小,這是發展的速率上的不同。在對于某個地區而言,要衡量其經濟發展的水平,絕對性與相對性的差異指標都是有效要素,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對某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評析的研究分析。因此,在對浙江省各地區經濟差異狀況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這兩種經濟差異指標的研究。在浙江省的經濟發展中,90年代之后,私營企業與民營資本的擴張促進了該省某地區的快速發展,因此造成了該省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
從表1中通過分析可得,在當下經濟發展狀況和綜合實力的進步而言,浙江省各地市的綜合經濟發展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杭州作為浙江省的省會城市,經濟發展實力與發展潛力在全國范圍內均據前列(分別排在第8位與第18位);然而,經濟發展最為落后的麗水市,經濟發展實力與發展潛力在全國范圍內排名則非常靠后(分別排在第101位與第124位)。由此可見,浙江省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力相差十分懸殊。
(二)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1.地理環境和區位條件。事實證明,某地區的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地形條件會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產生一定的影響。若該地區處于地理位置優越,地形結構平坦的區域內,那么該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較為良好,交通設施的良好是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若該地區的地理位置較為閉塞,地形多以山地為主,那么就很難發展交通狀況,開發難度就會增加。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浙江西南山區,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山區為主,交通閉塞,科學技術與人才資源都較為稀缺。因此地區的整體開發難度就會增加,經濟狀況就難以發展。而浙江北部地區,主要是以杭州為中心的城市群,臨近大都市上海經濟圈,地屬于長三角的核心區域,該地區的城市群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其也能充分利用起較便利的交通條件,開擴港口貿易,更好的提高地區的經濟增長實力。
2.產業結構。在西方某些經濟學家的研究中,其認為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是一種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主要體現在生產的產品及產業的組成結構方面。最典型的變化便是第一產業的發展中心轉移為第二及第三產業中。該研究觀點在我國各地區的發展實踐中也得到了相應的印證。從9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如溫州、臺州等地區的第一產業比例大幅度下滑,而我國的其他欠發達地區如內部地區的第一產業比例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相反,很多地區海巡在這不斷上升的趨勢,相對于發達地區而言稍顯落后的地區中,第一產業的占比過高問題不解決,終將阻礙其發展的勢頭。
3.觀念和體制因素。在我國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相比于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該地區的不少人們都擁有者較為先進的開放思想,對于外來的新思想與新事物都能樂于接受并吸收。同時,政府的經濟性政策也較為開放,這就導致了私營與外來企業的迅速發展,該地區的發展模式并不僅僅是單一的發展組織形式,在以國營企業為主的基礎上,吸收外來企業及民營或者私營企業的資本投入,共同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建設注入新型的發展活力,有效的推動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進程。
4.社會上的投資資本。地區經濟的水平主要還是得益于投資的力度。浙江省的經濟為何一直處于全國范圍內的前列?深入分析可知,浙江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其靠近沿海位置,可以更有利于吸收海外的企業投資。在浙江省可以看到有很大一部分外企的存在,其都是浙江省社會主義市場發展中的活力潮流。由此可知,社會的投資也是促進該地區經濟實力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endprint
三、研究結論與相關建議
對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巨大化問題,政府應當有所作為,本研究就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采取可行性的實施政策來鼓勵并扶助省內發展較落后的地區,加強對這些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監管能力與扶持力度。與此同時那些不發達的區域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在資源、地段上的優勢,尤其是它們還具有勞動費用低的顯著特征,完成先進區域在產業的梯度上發展的變化,在浙西地區可以形成勞動密集和資源加工的集中化地區,產業和產品的結構都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在市場上有發展優勢的特殊經濟以及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結構重組可以盡快被掌控起來,積極加入長江三角洲的發展隊伍中,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持續的發展讓欠發展地區的經濟漏洞得以彌補,在經濟層面分工所得利潤增加以緊緊跟隨發達地區前進的腳步。
第二,民營資本的發展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為其發展提供有效助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良好的外部條件就是一個強大的助力。除此之外,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特別是在經濟層面的支持力度。抓住新型的經濟促進政策是各個地區政府發展的首要任務,在結合本地區實際的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實施“雙管齊下”的經濟發展策略,一邊鞏固基礎經濟:農業的發展狀況,另一邊大力促進并發展民營企業的經濟,采取切實的措施來加大民營企業的發展活力,鼓勵并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的創造與生產工作,可以適當性的采取經濟補助政策來給予民營企業經濟上的支持。就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來說,在這短暫的20年內,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都離不開各大民營企業的共同努力與協作。杭州、溫州、寧波等地在經濟進步中對各個標準都比其他的縣市要更符合要求,和這些地方的民營經濟大程度的進步有不可分割的關聯。
第三,對于人力資本的存量控制也是一個重要指標,應當擴充其質量。通過對于區域經濟的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地區在人力資本和GDP之間或多或少存在顯著正相關,特別是在當下的社會,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發明顯。勞動力市場分割這一現象在近段時間也漸漸消失,所以各個地區在人力資本的作用上還會逐漸加大。可以從當下的發展情況作出分析得到,在政策對于各個地區有著差異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的作用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在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在人力資源的投入增加顯得十分有必要。能明確的知道人力資本在改良區域經濟落差上發揮的作用,一些經濟相對比較差的區域通常都是利用大程度的前進教育工作、提速科技和高等教育變更的腳步、當代人們理念的培養等來提升是自身的人力資本的儲存量,讓自己能在未來的前進道路中減小和發達區域的落差。
第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發展。依然持續鞏固上升第一產業,完善增強第二產業,使第三產業快速前進的總體策略,使用市場原理挑選和產業策略整頓等結合的方式,持續上升基本設置和基本產業,偏向創建優良的主導產業,積極主動的幫助好的產業,找提升好的產業,改善和上升以前的產業,提升產業總體素養、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促使產業結構完善和提升,創建結構正確、產業聯系程度強、資源利用率高,互助前進的產業制度,尤其是第三產業我們要首先考慮它的前進。
第五,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的固定資產在經濟學角度上來說是一種社會共同生產創造的資產總量,主要是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主要用途在于創建或者購買某些固定的資產。其不僅能夠很好的體現出社會總固定資產的規模與數量,還能更好的表現出近幾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的比例變動和方向性轉變。社會在固定資產這一方面的投資增加,根據其創建和購買量增加的情況而言,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優異的技術發展支持,有吸引力的組織為輔助,在整合經濟框架上和生產力的區域劃分問題上,可以增加經濟實力的動力。最終可以給人民群眾提供更為良好品質的生活,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第六,加強各經濟區域交流與合作。
浙江省在杭甬溫的建設上已經頗有成就,著三個一級核心城市的培養可以最大程度上帶動浙江整體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八個地級市將在未來作為重點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在各個不同的經濟區域尤其是浙江東北部與西南部進行合作和交流,在特殊經濟優勢發展的進程上更添一筆,促進這兩個區域的共同發展。除此之外,欠發達地區的文教方面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只有通過增強其協助的力度這一方法能快速發展這些地區。
參考文獻
[1]陳兆榮,歐向軍,譚海樵.基于熵值法的淮海經濟區城市中心性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03):123-128.
[2]魏三川.淮海經濟區及其發展政策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1810-1815.
[3]胡山林,馬成舉.邯鄲市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9(03):112-117.
[4]張榮天,張小林.江蘇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特征和空間機理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06):113-118.
[5]樊綱,王小魯.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01).2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