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甄偉
摘要:高校是為我國輸出人才的主要場所,但是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高校學習,在實現了教育普及的同時,也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大學生活和之前的校園生活存在明顯不同,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傳統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的需要,因此輔導員應該注重自身理念的轉變,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入高校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輔導員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巨大影響,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同時在管理過程中注重自身的方式、方法,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幫助和支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自身管理工作的更好展開[1]。
一、在理念方面的創新
輔導員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將育人放在管理的首位,積極轉變傳統教育和管理模式,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建良好環境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其次,在管理過程中應該秉持國際化的先進理念,避免出現故步自封的問題,在保持本土優良教學傳統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實現管理的國際化和多樣性,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質量人才,使學生擁有較好的專業技能和個人素養,這就需要實現教育、管理方面的創新[2]。高校輔導員管理過程中應該及時轉變自身理念,創新自身管理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健全自身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實現學生思維的創新,使學生發展更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同時在管理中應該全面分析學生在實際是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實現管理的國際化,推進學生素質和理念的提升,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在走出校園之后,可以為國家建設積極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實施人性化管理
輔導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做好日常溝通工作,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一方面導員需要做好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做好和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和學校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以及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減少各方之間溝通、交流的障礙,使彼此之間的交流可以更加順暢,同時輔導員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做好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對于大學生來講,通常大一是他們的困惑期,他們對于大學的校園生活一時之間還難以適應,大二是各種問題都容易產生的多發期,學生無論在學習還是在人際交往方面都會出現一定問題,大三是學生容易產生情感問題的時期,而大四是艱難的擇業時期,由于大四要面臨就業的問題,學生在面對選擇時會有一定的糾結情緒[3]。教師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情感變化,對于學生出現的反常行為予以充分重視,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彰顯輔導員在管理中的人性化。
三、運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被應用,輔導員在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在方便自身的日常管理,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信息技術平臺上指導學生學習和生活,也可以鼓勵學生隨時在平臺上發表自身的觀點和意見,進而更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對于學生的認識可以更深入、深刻,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同時輔導員也可以將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放在微博、微信公共平臺、校園貼吧等地方讓學生參考,使學生可以隨時了解學校的一些安排、制度上的變化、學校以及院系開展的一些活動,增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也可以讓學生在信息平臺上觀察社會發生的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和幫助。
四、加強對學生的激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生活也開始變的優渥,但是在步入社會之后,需要面對殘酷的競爭,學生的求勝心較強,因此輔導員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激勵,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和學習的自信,強化學生對自我的認同感,在面對問題時,不產生盲目自我否定的理念。輔導員在管理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升學生的表現欲,在活動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鼓勵,不盲目否定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發展。
結束語:
總之,對于高校學生的輔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輔導員的管理方法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管理中應該不斷創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采用適合學生個性和特點的管理方式,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可以認識到自身優點和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筱瀟.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管理育人工作的創新策略及方法[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2):747.
[2]李興華,馬超.高校輔導員創新學生管理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4):17-18.
[3]陳鵬悅.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方法探微[J].科技資訊,2016,14(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