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憲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新課標》的實施客觀上要求教師采取有別于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策略。所謂閱讀教學策略指的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方面的策劃與選擇,它要解決的是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該采用怎樣的閱讀教學策略呢?結合實踐,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提出來與大家共同商榷。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
一、以學生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教學切入點,促進新知識的建構
對語文新課程影響頗大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離開個體的主動建構,學習毫無意義可言。建構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舊知識的理解是以舊經驗為基礎建構;另一方面,新知識的攝入又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閱讀教學作為文本解讀活動,它是一場多向度的對話,即是通過讀者對語言文字的確認,以及對單詞意義和音像視圖的解碼,然后再進行意義重構和綜合,使讀者與文本之間相互作用,這一互動過程激活了讀者的社會知識、先前經驗、期望以及直覺,達到與文本發生交流、碰撞、對話和理解,從而獲得精神參與的愉悅。然而,在我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似乎很少產生這種愉悅。那是因為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情經歷,把閱讀教學局限在課堂、課文和各類語文知識點上,教師一般重在灌輸有關課文的背景、分析、評價和結論,學生大多處在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位置,這樣的閱讀教學失去了它應有的生活情趣和人文魅力。其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當作重要的課程資源,盡可能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建構。
例如,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前,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次(或幾次)冒險經歷,回想在自己的冒險活動中父母的反應及態度,進行交流評價。然后水到渠成地追問學生:“如果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的家庭,情況又會怎樣的呢?”
又如在《真正的英雄》教學中,首先,我讓學生講講從身邊、電視、電影等聽聞的英雄故事,并讓其發表對“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學生發言后,再引導:“看來不同的人對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就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總統里根對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兩個教例的共同點就是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密切聯系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索新知的興趣,較好地體現了利用原有知識、經驗的遷移促進新知識建構的教學策略。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營造平等、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
俗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讀者是千差萬別的。《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閱讀教學理念上的一大進步。傳統的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視個性,強調統一,回避差異,出現了教參為教師導讀,教師為學生導讀,基本上把教參視為唯一標準的現象。所以,要使語文新課程閱讀理念付之于教學實踐,必須營造師生平等、民主、開方的課堂氣氛,淡化教參、教師的權威,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分享彼此思考、體驗、觀念,實現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
關于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應該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筆者在這只是談了幾點膚淺的個人看法與嘗試。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效度,還有待于我們作進一步的學習、研究、探討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