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菲
摘要:閱讀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尤其對小學生來說,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其閱讀能力有助于促進其全面發展。這要求教師能夠在閱讀教學中采用生動、有趣、立體化的教學模式來完成這部分工作,進而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讓其能夠主動獲取知識。實際教學中,這方面的改革優化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下筆者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進一步優化小學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能力;有效策略
小學是獲取新知識、培養新技能的“黃金時期”,該年齡段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以及感知能力相對突出,因此教師若能夠給予其恰當的引導便能夠讓其在新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閱讀不僅是為了發散思維、感悟書中的故事以及情感,更是為了讓學生對存在于書本中、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匯總,這也是一種“學習”。而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其在這一環節中的學習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會依靠自身的好惡來對事物及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他們便會投入精力,反之亦然。因此需要以激發興趣為切入點提高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的關注度,進而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此教師需要擺正認識,通過有效的手段完成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
閱讀其實帶有審美活動的屬性,如果缺少熱情、缺少主動性自然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作者為我們營造的“世界”之中,如此整個閱讀過程便會變得索然無味。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兩方面的工作入手完成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①鼓勵學生與周圍同學進行交流,講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讓其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給予學生啟發式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好讀書、讀好書,嘗試給學生講出自己閱讀的收獲與體會,用一種“現身說法”的技巧讓學生產生交流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美篇、名著,并與學生分享一些名人通過讀書而成才的故事,這方面的實踐有助于轉變學生對于閱讀的“刻板認知”,②嘗試運用情節來吸引學生主動進行閱讀。人人都愛聽故事,是因為故事的情節比較吸引人,那么若抓住書本或語篇的情節也能夠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效果。這一環節的實踐中需要教師轉變認識,放棄過去所秉持的以“說教”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改用情節來吸引學生。[1]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正確、高效的閱讀習慣或閱讀技巧能夠讓學生的課外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教師也需要提高對于學生閱讀習慣培養問題的關注度,要以此為切入點教給其正確、高效的閱讀技巧,進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因此如果讓他們在課上40分鐘的時間內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到閱讀之中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性。習慣能夠達到約束行為的效果,尤其對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在特定的場合中感受到規矩、約束遠比“張揚個性”更重要。待學生閱讀習慣養成之后,他們便會主動投入到閱讀活動之中,再教給他們閱讀技巧,最終實現培養起閱讀能力的目標。[2]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向學生講解精讀、默讀以及速讀的技巧,讓他們能夠更加直觀、立體化的獲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這一過程突出了閱讀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閱讀的益處,更有助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為學生搭建良好的閱讀平臺,提高家長對于閱讀能力培養的關注度
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閱讀平臺,讓其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起帶有探究屬性的閱讀平臺,進而實現其閱讀能力的提升。在這方面的實踐改革優化中教師要正視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作用,以多媒體與閱讀教學內容的整合為起點完成平臺搭建。若學生能夠完成規定的閱讀任務,也要給予其相應的鼓勵,從而通過正面引導讓學生保持對于參與閱讀活動以及閱讀能力培養的持久驅動力。
在搭建閱讀平臺的同時,教師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還需要獲得家長的支持。這需要教師利用好家長會以及班級微信群等途徑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在此基礎上開展帶有親自互助屬性的閱讀實踐活動,突出家長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面的指導作用。作為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天都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學生共同進行閱讀,用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擺正學生對于閱讀的認知,從而為其閱讀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四、總結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這方面的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觀察、實踐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以上筆者以日常教學經驗為切入點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的優化落實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澤華.淺談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J].華夏教師,2017(01):65.
[2]黃益峰.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J].內蒙古教育,2013(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