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摘要:學習一門語言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必須注重抓住思維這一關鍵因素。正如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語言并不是什么脫離思想的東西,相反地,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的創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中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首先應該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思想單獨地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在發展思維以前先發展語言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思維是語言的基礎,只有提高了思維能力,才能提高語言素質。
關鍵詞:語言素質;思維;視野
一、語言學習重在提升思維
那么如何提升思維能力,提高語言素質呢?訓練思維能力,提高語言素質需要密切聯系生活,拓展思維空間。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說好話,首先得有話可說,學生語言表達最棘手的是無話可說。同時,如果希望學生多說,說得好,在課堂任務布置中就應該注意結合生活中學生有共鳴的熱點話題,或者聯系到他們熟悉的人和事。例如,爸爸、媽媽、最要好的朋友以及學生本人。第三,為了讓學生說話的源泉不至于枯竭,就應該合理整個資源,安排活動,整個教材和內容,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知生活,從而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總之,平時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日積月累,素材多了,思維的空間就開闊起來了。語言表達就會源源不斷。
(1)教學內容整合
基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以及思維的貫性,教師應該不按照教材已有順序照本宣科,而是根據話題和學生思維興趣點跳講各個部分的內容。聽說讀寫有機結合。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功能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成為教學服務,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教材的內容、結構、方法等多角度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與拓展,這就需要教師要去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教材存在一些編排的不合理性,不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習慣和實際。為了讓課堂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教師應該靈活大膽的做出整合和拓展課本內容的嘗試。 在《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教材使用建議中明確提到: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而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其中一點就是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另外,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2)教材整合
傳統教學使用的英語新教材在教學實施中內容多,教學任務重。體驗式英語教學法要求教師需要充分吃透教材,熟悉《新課程標準》,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整合教材教。整合教材包括對教科書上的內容先后順序的適當調整。對教材的整合處理還必須適合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教師一定要有前瞻性目光。新課程就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編寫的,感知--感悟--歸納,提煉。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把握教材設計的意圖,合理使用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考慮所教內容的前后聯系進行教學,以學生作為主體,對教材進行取舍,調整。
要合理利用教材,就要照顧到本單元,上個單元,后面單元的內容以及本套教材和其他教材內容的聯系,要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要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替換或增減,最關鍵的是對教材的取舍和調整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最終使學生達到用英語做事情的目的。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做到:1)、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或刪減。2)、適當結合多個話題接近的模塊進行教學此外,在相同的話題下,不同教材中的內容也有機結合,也就是說,選取相同或相似的話題以及更為適合學生的活動進行拓展和鞏固。3)、適當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4)、適當調整教學步驟和調整教學方法。根據思維的延伸性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駕馭教材,不僅一本書中的不同單元進行授課順序的先后調換,不同階段教材中的不同單元也進行調換。
所以,我們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認真研讀教材,靈活性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的結構,按部就班,而是通過對教材的整合和重組,加強聯系,增強復現,化解難度,以更高、更寬的眼光來設計教學,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多角度鉆研教材,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盡可能地由教材的“復制者”轉變為教材的“創造者”,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適當的增刪、整合、重組,加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言學習重在拓展視野
所有的事情包括教學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教師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開拓新的視野。然而,從教材的調研到出版到使用,總有幾年的滯后期,導致很多內容缺乏事實性和針對性。因此,可以說僅僅采用傳統課本教學的方式是滯后于時代的,需要更新與調整與補充。
體驗式教學法要求學生體察人情世態,欣賞大自然風光。教師課外教學可以假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組織觀光自然,要求學生多體驗實踐,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觸。
除了實地觀光體驗生活,教師還需要開拓新的視野以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為基本依據,充分動用學生的感官,增加語言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真實性。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歌曲、音視頻、雜志等與話題相關的內容。例如在談論友誼這一話題的時候,除了用賓語從句表達在交友過程中的感受之外,教師還提供如何分辨好壞朋友和如何交朋友的視頻等等,使學生全面思考并深入這一話題。在討論與廣播相關的話題時,提供國外不同廣播音頻讓學生來評論并且讓學生模仿制作播客。比如講述其他國家的概況比如非洲國家時,可以通過觀看Ted了解邊遠非洲地區的生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