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初中體育教學狀態一直比較低迷,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應試能力要求苛刻,因此導致了學校對體育教學的忽視。在這種環境下,體育教學的形式單一,缺少靈活性,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自主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發揮。隨著近年來新課表的實施,教育領域對于初中體育教學有了更高的標準,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對體育教學的多樣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初中體育 教學方法 多樣化
一、初中體育教學方法多樣化的必要性
在習慣了傳統的應試教學方式后,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采用的模式依舊是知識灌輸,教師做什么,學生就模仿做什么,中間再穿插一定的知識理論。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知識學會了機械性的動作,而教師也僅僅是針對學生動作的規范程度進行糾正。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活動的能力,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學習積極性不高。[1]本身對于初中教育階段的教學來說,體育課程的課程量較少,再加上教學效率的低下,體育教學無法起到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作用。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社會對于學生的要求也發生改變, 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同時也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向著綜合全面的方面不斷發展。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育部么對初中體育教學的內容進行了改革,要求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改變教學方法,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二、多樣化初中體育教學方法
1.合作競爭教學法
在一般的體育教學課上,教師依舊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先給學生講授一些體育知識,然后讓按照教學計劃讓學生進行活動。這種教學方法只是按部就班的讓學生進行練習,長此以往,學生漸漸對體育課程失去得了興趣,感覺體育課變成枯燥乏味的課程。面對這種問題,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增加體育課程教學的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2]體育教學的方法具有多樣化的發展空間,由于體育項目程本身帶有一定的競爭性與合作性,因此在體育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交流空間和活動范圍更加寬廣。所以要充分利用起這一特點,采取合作競爭的體育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互動性。例如在課程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給每個小組安排不同的項目活動,讓小組間的學生進行競爭。像常見的跳遠、跑步等方式,都是比較好的活動內容。同時,也可以采取小隊的形式進行小組比賽,比如網球和羽毛球等于東,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既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了學生競爭合作的精神。
2.自由教學法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多開展一些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來充分活躍體育課堂氣氛。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體育運動。初中體育教學是培養初中生個性化的項目之一,教師可以采用自由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條件,選擇最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幫助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進行自由教學之間,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進行活動前的熱身運動,充分舒展學生的筋骨,避免在自由活動中受到損傷。教師要加強傳授學生運動運動方法,對運動項目進行詳細的降解,幫助學生深入認識,同時在學生進行獲得的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和錯誤。原來的課前熱身過程,一般僅限于慢跑和做操,教師可以增加課前熱身項目,利用健美操等形式帶領學生進行活動熱身,并且在運動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富有活力的音樂,提高運動的節奏感,提升學生的運動熱情。[3]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都具有各自擅長的運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促進學生的發展。
3.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法在保持了體育運動的合作競爭精神的同時,又融合了游戲的隨意性和趣味性,能夠使學生更加融入到活動當中,是一種更加注重活動享受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身體機能、調節情緒、緩解學生壓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學生在游戲互動中保持了充分的鍛煉強度,同時也能發揮出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以親身示范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鍛煉,提高了學生和教師間的互動,增進了師生的感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太極拳類的體育項目,通過向學生展示動作,來更加直觀的表現出動作的內涵,幫助學生領悟到更加深層次的內容。教師再加進行教學時,可以先向學生進行演示,讓學生感受整體氣質,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對每個動作進行拆分降解,提出其中的動作要領,把重點和難點一一指出,傳授更多的動作技巧。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將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的視覺感受,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結束語
初中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最重要的階段,因此在初中的體育教學中,應當保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提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多樣化的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總結經驗,做出調整,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范葉飛,謝軍. 改革開放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課程文件的歷史嬗變與反思[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7,(03):67-71+92.
[2] 郭可雷. “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理論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104-112.
[3] 韓青松. 淺談初中體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 當代教研論叢. 2017,(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