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測試是語言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的選取是保證閱讀測試效度和信度的基石。本文以HSK(漢語水平考試)為例,分析在語言水平等級不同的試卷中,其閱讀部分的考查內容和題型。對測試題型給出優化建議,總結閱讀測試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閱讀測試;漢語水平考試;對外漢語教學;啟示
一、閱讀理解的定義
所謂閱讀,指的是“perceiving a written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contents”(Barnitz 1985)[1],而通過閱讀達到的理解則稱作閱讀理解,即“intentional thinking during which meaning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ext and reader”(Harris et al.1995)[2]。閱讀是由發送者向接收者傳遞信息的一種交際行為。無論讀者是譯釋古典經文的學者,還是識別黑板上的單個字母的幼童,閱讀的基本性質都是如此。(謝春萍,2002)[3]在閱讀中,無論文本篇幅的長短,均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Weir(1993)認為,閱讀是一個發生在讀者與其閱讀的文本之間的選擇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與文本中的信息相互作用,從而達到閱讀理解。[4]
作為語言測試不可或缺的環節,閱讀理解是讀者所看到的文字材料與自身知識儲備相互交叉滲透后的產物。它要求讀者不僅對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且需要具備推理概括能力,以及社會生活的常識和經驗。因此,閱讀能力是衡量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重要標準。
二、閱讀測試的內容
由于很難通過具體的衡量標準了解受試者是否準確理解了文本含義,只能推斷其如何理解,閱讀測試的內容選擇就尤為關鍵。考察閱讀的語篇輸入,即對閱讀材料進行文本分析。閱讀材料的語篇長度、組織類型、語義特征等共同決定讀者的理解程度,也是影響閱讀測試效度的因素。關于閱讀內容的選取,劉潤清,韓寶成在《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一書中提到:第一,閱讀材料長度要適中;第二,閱讀材料內容要真實多樣,涉及面廣泛且聯系實際生活;第三,閱讀材料中的語言和詞匯難度有明確要求;在考試大綱中對詞匯、語法都有要求,材料中的詞匯和語言均不能超綱,否則會對考試效度和信度產生一定的影響;第四,閱讀材料要有新意,與時俱進;第五,閱讀材料的信息點要充分,信息點不充分則不好出題;第六,閱讀材料的內容要健康新穎,避免引起政治、民族、宗教、地區、性別等糾紛。這一點在大規模的語言類考試中尤其重要。[5]
三、 閱讀測試的類型——以HSK為例
(一)什么是HSK
1984 年,受教育部委托,北京語言大學(原北京語言學院)開始研制專門用來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國內少數民族人員)的漢語水平的標準化語言測驗—— “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源自漢語拼音Hànyǔ Shuǐpíng Kǎoshì),評定等級由低到高劃分為一至六級。目前是我國最具權威性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其科學化程度在國內語言測試領域有口皆碑,可靠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二)HSK閱讀題型分類
閱讀測試是HSK中的重要部分,等級不同,閱讀部分的題型設置也不同,HSK各等級閱讀部分的題型設置如下:
1、HSK(一級)閱讀測試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每題提供一張圖片和一個詞語,考生要判斷是否一致;第二部分,試卷上有幾張圖片,每題提供一個句子,考生根據句子內容,選出對應的圖片;第三部分提供5 個問句和5 個回答,考生要找出對應關系;第四部分每題提供一個句子,句子中有一個空格,考生要從提供的選項中選詞填空。
2、HSK(二級)閱讀測試除去一級中所包含的句子理解和選詞填空,增加了大意理解,每題有一長一短兩個句子,判斷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一句是否相符,共5小題;另一部分是對應關系,每題是一個句子,從所給句子中選出與題目有對應關系的一項,兩組共10小題。HSK(二級)閱讀部分的考查以句子為主,除了考查考生對句義的理解和聯系上下文的能力,同時也考查了句子間的對應關系和考生對句子的概括能力,為進一步的篇章閱讀打下基礎。
3、HSK(三級)閱讀測試新增了回答問題的部分,每題有一段較短的文章和一個問題,根據短文內容從三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共10小題。HSK(三級)在考查句義和句子關系的基礎上開始對考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考查,閱讀材料以學習、生活的相關內容為主,例如:
65.我去年春節去過一次上海,今年再去的時候,發現那里的變化非常大。經過那條街道時,我幾乎不認識了。
★ 根據這段話,可以知道:
A 現在是春節 B 上海變化很大 C 上海人很熱情
如題所示,HSK(三級)的閱讀材料較短,以句子閱讀為主,主要考查考生對句子大意和要點的理解。
4、HSK(四級)閱讀測試新增了排列語序題,每題有三個句子,按照順序將其排列,共10小題。例如:
64.A 然而更多時候,留下的還是甜甜的回憶
B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咸的
C 其中的酸、苦、辣、咸是偶爾的不愉快
_____________
HSK(四級)的閱讀材料較HSK(三級)的篇幅有所加長,話題更為廣泛,主要考查考生對要點和主旨的理解,此外,四級還對考生的篇章能力進行了考查。
5、HSK(五級)閱讀測試題新增了完形填空,共四篇文章,文章中有3至5個空格,可填入詞語或句子,每題給出四個選項,從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共20小題;另一部分為短文閱讀,共有5篇短文,每篇短文后有3至5個問題,從每題所給的四個答案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共20小題。HSK(五級)閱讀部分新增的完型填空題型,是對考生詞匯、語法知識及聯系上下文能力的考查;此外,HSK(五級)的閱讀量明顯增加,短文閱讀的篇幅達到中等長度,對考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能力要求較之前等級有明顯提高。
6、HSK(六級)閱讀新增了語病判斷,每題有四個句子,從中選出有語法錯誤的選項,共10小題;以及第四部分文章閱讀,提供5篇文章,每篇文章后有4個問題,從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共20小題。HSK(六級)以篇章閱讀為主,除了閱讀和綜合能力,還包括對考生綜合語法知識、同義詞辨析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三)HSK閱讀題型的分析
以HSK五級試題為例,其測試的目的是衡量受試者的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單項選擇題無法完全擔此重任,因此新增了完型填空。它主要測試考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對上下文的正確理解。其完成度并不依賴于考生在語法結構、詞匯搭配等方面的語言知識,而是考生語篇能力的體現,相對來說最能測試出被試者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即語言交際能力。例如:
人的一生,就像乘坐一輛公交車。我們知道它有起點和終點,卻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歷。有的人行程長,有的人行程短。有的人很從容,可以 57 窗外的景色。有的人很窘迫,總處于擁擠之中。要想獲得舒適與優雅, 58 。
有的人很 59 ,一上車就有座。有的人很倒霉,即使全車的人都坐下了,他還站著。有時別處的座位不斷空出來,唯獨身邊這個毫無動靜。而當他下定決心走向別處,剛才那個座位的人卻正好離開。有的人用了種種的方式,經歷了長長的 60 ,終于可以坐下,但這時他已經到站了。
57.A 旅游 B 追求 C 欣賞 D 想像
58.A 需要好的心情 B 座位必不可少C 忘掉那些不愉快吧 D 應該自己買一輛車
59.A 疲勞 B 興奮 C 熱情 D 幸運
60.A 理解 B 等待 C 休息 D 交談
如題,完型填空題型設計或可進一步完善。建議備選8-10詞,請考生根據理解從中選擇適合文中4個空格的詞語填空。這樣一是增加了考查的多維性;二是受試者必須是在理解了整個篇章語義的基礎上,辨別備選詞匯的詞性和語義范疇,以此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HSK閱讀部分的考查中,詞匯和句子也可嘗試放到傳統閱讀中考察,但需要平衡好試卷題目結構,開發新的測試題型,保證題量。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閱讀材料要盡量突出文化魅力,傳遞出和諧友好的理念。
四、閱讀測試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與建議
(一)啟示
1、詞匯教學
如果一個句子里有兩三個重點詞匯(生詞),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說明儲存在學生大腦中的現有經驗數量不足。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盡可能多地將詞語存入記憶庫變成現有經驗。例如,在講到“旅行”的話題時,可以拓展相關的交通工具、名勝古跡及城市名;進行名詞講解時,可延伸出對應的量詞和常搭配的形容詞;形容詞可與反義詞組合講解,便于記憶。
2、語法教學
材料中出現的長難句常使學生無法及時分析出句子的有效成分,因其語法規則和語法結構的相對復雜。故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增強學生使用語法的熟練程度。訓練學生捕捉重點詞語(包括關聯詞語,例如“雖然……但是……”、“因為……所以……”等)和主要句子成分的能力。此外,課文中出現的長難句,也可以作為測試題讓學生練習提取句子主干結構、縮寫句子等,以訓練學生閱讀長難句的能力。
3、語篇教學
在篇章閱讀中,學生的主要難點是無法準確把握整體大意。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訓練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訓練學生感知語言材料主旨、捕捉對話主旨的能力。如果篇章背景和學生自身背景有很大差異,教師有必要在閱讀文章前,大致介紹文章所處的時間、地點、文化背景和人物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
(二)建議
考試的后效,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與其說是考試帶來的,不如說是通過教師的教學實現的(Alderson, 1993)。[6]測試對教學具有反撥作用,可以為教學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反饋信息。教師可以通過測試檢驗教學成果,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1、教師可從優質的報刊雜志上選擇不同形式和用途的漢語閱讀材料,如新聞、科普、廣告、民俗風貌等,以擴大閱讀范圍、豐富閱讀內容、拓展視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漢語閱讀水平。
2、注意向學生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背景知識了解的多少,對能否真正理解閱讀材料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講授,例如中國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
3、以教學對象為中心,將啟發式教學設計與多媒體教學工具相結合,豐富單一的授課模式,活躍課堂氣氛,教師以組織教學(提出問題、引導思考、答疑解惑)為主;學生則重在吸收、消化授課內容并反饋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Barnitz,J.G.Reading Development of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5.
[2]Harris,T. and Hodges,R.(eds.)The Literacy Dictionary[M].
International Reading Society,1995.
[3]謝春萍. 閱讀——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C]//研究規律 改進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研究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60-262.
[4]Weir, C. J.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 1993:167.
[5]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Alderson, J.C.&Wall;,D. 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作者簡介:
高騰飛(1992.02--),性別:女,籍貫:甘肅武威,民族:漢,學歷:蘭州交通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