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歆
摘要: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重要的精神依托,其對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鑒于地方特色文化對于一個民族與國家的重要意義,必須深入認識發揚地方特色文化。大力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加快傳承和保護地方特色文化技藝,進一步推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關鍵詞:地方特色文化;精神文明;文化產業
一﹑地方特色文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議的積極作用
一般來說,地方特色文化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其中說暗含的價值體系以及文化內涵是我國文明的重要體現。地方特色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寄托了幾千年中國兒女的情感以及理性。深入理解地方特色文化,將地方特色文化不斷滲透到我國文明傳承的內容中,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我國地方特色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文化,促進為地方特色文化事業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社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伴隨著我國地方特色文化傳承與創新面臨的困境,我國地方特色文化產業以及文化事業的發展不容樂觀。
根據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地方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這個幾點:一是文化產業起步晚,產業規模小,整體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小。同時,文化產品的內容短缺、節日單一、市場供給不足,以致一些韓劇、美國大片、日本動漫等大量涌入我國文化市場。二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不夠、市場開放不足。對走出去的文化產品應當給予更加開放的政策。三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知名企業、馳名品牌不多。特別是對民族文化品牌的繼承、弘揚和發展需要加強扶持。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還不夠,還應系統引進國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成果,特別是要加強對文化產業中應用性部分的理論研究。促進地方文化事業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承與創新,大力彰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對策
(一)鼓勵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個人的文化氣質是養育出來的,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是養育出來的。文化落實到人身上,是人的品位,當變成集體性格的時候,就變成了區域文明。文明是軟實力,但軟實力有時比硬實力更強。鼓勵并支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出適應不同層次觀眾的節目,開展一系列推廣或演出是至關重要的。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加大普及,開展培訓講座,營造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讓地方文化走進生活,陶冶人的性情。必需挖掘地方文化的傳承人或愛好者,重點培養,指導推廣給其他的愛好者通過這種形式,以點帶面,整體水平將逐步提升,豐富群眾思想內涵、增強文化底蘊上下功夫。還有,重點要培育地方年輕群眾基礎,著眼未來,針對年輕人的特點,創新載體和形式。
(二)強化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宣傳
要想更好通過地方特色文化推動我國民族精神文明的傳承,必須加大地方特色文化的宣傳 ,讓社會各界都認識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內在含義以及對于我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意義。在進行地方特色文化發揚的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會嚴重制約整體文化內容的發展,必須將各企業、媒體等稅力量集中起來。鑒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要不斷將互聯網新媒體引入到整個地方特色文化的宣傳普及當中,讓人們徹底感受到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同時,在強化地方特色文化宣傳的過程中,需要找準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宣揚民族精神文明的切入點。在通過地方特色文化不斷發揚我國民族精神文明的時候,需要找準切入點,將地方特色文化滲透到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
(三)實施文化品牌戰略
文化品牌是文化經濟以及精神文明的雙重凝聚,通過強化文化品牌的滲透,
不斷強化精神文明的的滲透,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此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在繼續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中,要關注將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產品,通過文化產品來不斷強化社會大眾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促進我國精神文明的傳承。首先,應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動地方文化與地方旅游的深度合作,將旅游與文化進行合作開發,不斷強化地方旅游文化品牌實力。其次,是打造創新文化節日品牌。文化節日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地方群眾對于生活的探索,對于保持發揚地方文化特色意義重大。最后,提升傳統文化品牌,整合各種傳統文化藝術內容,將傳統藝術文化內容發揚廣發。最后,重塑民間文化品牌。不斷強化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間藝術品的發展,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揚民間文化的內容。以此來強化整體地方精神文明的建設以及滲透。
四﹑結語
根深何愁葉不茂。現在,我們要重新挖掘地方文化的生命力,振奮文化精神,一些珍貴的地方文化正逐步被蠶食,許多地方文化面臨著毀壞或流失、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進行挖掘、搜集和搶救,如何保護與傳承,如何發揚與展示,如何顯現當地特色,如何讓地方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面前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我們不斷不斷強化地方特色文化的頂層設計,鼓勵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的內涵,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黃瑛;;促進廣西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探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8年05期
[2]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 齊勇鋒,吳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3(05)
[3]黑龍江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 吳呈慶.哈爾濱商業大學 2013
[4]“一帶一路”背景下特色文化產業的投融資路徑[N]. 魏鵬舉.中國文化報. 2015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