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
摘要: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工作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提高高中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立足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闡述了在新課標要求下,高中語文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對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可以幫助教師們拓展教學思路,實現更高質量的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前言:
語文課程改革后,關于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正式走上臺前。新課標具體的闡述了核心素養的內容,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就是其中的任務之一。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學生們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應該要通過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設置問題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以考試為目的進行的,閱讀教學的重點并不在于閱讀能力的培養,而是對學生的閱讀答題技巧進行訓練。學生們在進行閱讀時不能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思考,反而依靠答題的慣性思維進行閱讀,長此以往不僅閱讀能力難以提升,學生們還會對閱讀產生抵觸情緒,喪失閱讀的良好習慣。
在閱讀環節教師應該要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閱讀,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內容。當然,設置的問題必須建立在教師全面掌握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教師將文章的難點和重點進行劃分,然后設置成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環節實現獨立思考,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1]。在設置問題的環節教師應該要注意層次性,保證問題具有遞進性,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進行閱讀,加深理解。比如,在閱讀《鴻門宴》時,教師可以根據故事情節進行設置時,讓學生們逐步感受到宴會緊張的氣氛和里面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通過思考將文意理解的更加透徹,并從中獲得啟示。
二、培養學生綜合閱讀能力
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需要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對于層次分明的文本內容就可以采用快速閱讀的方法。這一類文章一般都伴有不同級的標題,標題的內容就是文章的精華所在,通過快速瀏覽目錄或標題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然后根據這些提示和自己的需求,有方向性的節選閱讀內容,節省自己的時間。比如,高中生在進行論文資料閱讀時,就可以根據目錄找到涵蓋自己需求的部分,然后直接進行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當然,閱讀比較深奧的內容,應該選擇深入閱讀的方法。古人曾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閱讀的確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為了加深理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們進行深入閱讀。比如,在學生完成閱讀后,進行獨立思考或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找到自己的困惑之處,然后教師可以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們走出誤區;在進行分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帶著目的再次進行閱讀。如果是多次閱讀,那么每一次的閱讀重點都應該有區別。這樣學生們才可以全面了解文字內容,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提高課外閱讀量
高中階段正是人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新課改要求學生們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拓寬眼見,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2]。但是,如果單純的依靠高中語文課本恐怕無法完成閱讀教育的要求,更加無法實現思辨性閱讀教育。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進行課外閱讀,通過有意義的課外書籍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答題技巧。讓學生實現思辨性閱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學會在閱讀中進行自主思考,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有選擇性的進行閱讀,提高閱讀的有效性。那么閱讀課外讀物能夠打破高中語文教材的局限性,以更加豐富的故事內容、情節、題材豐富學生們的眼界。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閱讀四大名著,通過閱讀了解其中的情節。教師可以節選《西游記》當中的片段《大鬧天宮》,讓學生們自行閱讀,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表述感想。在學生開始閱讀后,教師不要過多干擾,為學生們留下自我想象和自我思考的空間。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后,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并且全身心的投入閱讀當中。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討論,根據自己的重新去審視整個故事;同時,教師也要向學生們講解小說的批判意義所在,讓學生們了解“孫悟空”并非一個文學概念,而是一種反抗壓迫的代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聯想的能力。此外,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需提示學生們謹慎的選擇讀物,以免學生受到不良觀念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們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每一次課外閱讀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逐漸實現閱讀內容的自我消化;真正掌握合理篩選閱讀內容并轉為己用的能力。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閱讀能力培養不僅要注意學生的答題技巧,還應該讓學生真正具備閱讀能力。在閱讀時可以讓學生學會自行選擇材料,并對其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小嬪.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10):37.
[2]張經緯.高中語文教學應注重思辨性閱讀[J].語文知識,2017(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