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燕
摘要:本文分析展示了當前幼兒手工制作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教師在教育中對“審美期待”的忽視。接著分析了審美期待在手工制作教育之前,手工制作教育之中,以及手工制作教育之后的體現。最后提出了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審美需求,準備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在課程中進行審美期待的引導,給幼兒的實踐創新的契機等發展措施,促進幼兒手工制作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審美期待;幼兒手工制作 ;教師
在幼兒教育中,手工制作是一項常規性的課程。幼兒的手工制作課程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夠促進幼兒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但是在手工制作中我們卻常常發現孩子做出的手工作品缺乏美感。
一、現代幼兒手工制作的現狀與問題
幼兒的手工制作包含了眾多的文化內涵。在我國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其中手工藝品的制作更是兼具了實用性和藝術性。而且制作出來的作品更是用途廣泛。
幼兒手工制作與繪畫教育同屬于藝術創作活動,是學前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手工制作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粘帖、剪貼、撕貼、染紙、泥塑、沙畫、布藝、拼圖等等。這些手工制作活動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我國的手工制作蘊含了來動人民的汗水好智慧,也將純真的原始氣息納入到了手工制作中。幼兒學習掌握手工制作內容,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能傳承民族文化,將中華民族的“美”一代一代的繼承和發揚廣大。
在幼兒的手工制作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育活動中引導者忽視了幼兒的審美感受。傳授了手工制作的方法而沒有注重對幼兒“美”的培養。在手工制作的時候一再強調幼兒制作的完整性,將手工制作課程變成了“勞作”課程。幼兒在手工制作的時候還會因為教師指導的不夠完整而無法完成作品,隨后產生厭學情緒。我們常常在手工課程上看到孩子故意“搗亂”,將有一堆手工制作的材料亂扔,或者故意破壞。這實際上就是幼兒對手工制作失去信心的表現。在手工制作中還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指導孩子進行手工制作的時候一般是事先設計好的,然后孩子按部就班的去完成手工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個性特征和自主能力無法表達出來,所以也沒有辦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在現代幼兒手工制作教育的現實中,我們能夠非常清晰的認識到手工制作的益處。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存在著這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幼兒的手工制作課程很容易就變成了“雞肋”,無法展示這樣課程的價值和意義。
二、審美期待在幼兒手工制作中的體現
審美期待是源自接受美學的觀點。在美的接受的過程中,新的美借助人的主觀能動性展示出來,而更新的審美期待又會出現。這樣我們的美學教育就會呈現出一個自然而然的上升趨勢。審美期待是“審美主體對藝術作品滿足主體美審美需求的心理活動,是審美主體依照審美原則對審美客體的形式及效果的期待和希望,來滿足自身的審美心理、獲得審美快感的過程”。
(一)幼兒手工制作前的審美期待
幼兒在進行手工制作之前,會對制作的內容產生一種期待。比如教師讓小朋友今天制作一個樹葉粘貼畫。幼兒就會在腦海中形成對自己喜愛的物體的欲求。有的小朋友喜歡洋娃娃,那么就期待將樹葉拼成自己喜歡的洋娃娃形狀;有的孩子喜歡小汽車,那么就想要老師幫忙拼出小車的樣子;
(二)幼兒手工制作中的審美期待
幼兒在手工制作過程中會產生審美期待。手工制作過程中,幼兒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材料。他們對自己作品的顏色、形狀以及特點等都有期待。我們常常會在幼兒的手工制作中聽到孩子說“我喜歡這個顏色”、“這個紙張才能做手工”、“這片葉子太大了,不能做尾巴”等等。這些要求中就體現了幼兒的審美期待。
幼兒的審美期待是不穩定的。在制作過程中,幼兒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遇到他人的干擾的時候,很容易發生改變。比如在老師告訴孩子這個紙張不夠大,不能做成動物的身體,那么孩子就轉而對其他的材料進行選擇,發生新的審美期待。
幼兒在手工制作中的審美期待是完成手工制作的動力。在制作中,審美期待會促使他們不斷地嘗試和探究,而當審美期待發生改變的時候幼兒又會出現新的期待。
(三)幼兒手工制作后的審美期待
幼兒手工制作完成以后還會存在是審美期待。像幼兒制作了樹葉貼畫以后,相互之間觀摩,老師給孩子的作品進行評價。那么,有的孩子就會說“我下次能做一個更好的”、“我可以做一個大大的洋娃娃,還可以是粉紅色的”、“我可以自己拼裝一個大卡車”等。這些語言展示出幼兒對現有手工作品的認識,又產生了新的心理期待。
三、從審美期待角度促進幼兒手工制作的發展策略
在幼兒的手工制作課程教育中,教師要注意幼兒的心理期待,有效的利用這些心理期待來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
(一)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審美需求
教師在進行幼兒手工制作教育課程設計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大多數孩子的審美期待。實際上在上課之前就能夠了解到孩子的需要。然后將這些需要設置到孩子的課程教學中。
(二)準備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
幼兒手工活動內容比較的豐富。不同的內容展示了不同的“美”。比如泥塑的立體美、粘貼畫的形象生動、布藝的顏色多樣等。手工活動內容多就能夠讓幼兒有更多的選擇,也能展示出幼兒的特長和能力,培養幼兒的個性。
(三)在課程中進行審美期待的引導
教師要引導幼兒去感受手工作品的“美”。教師可以讓幼兒去觀察、觸碰材料,加強對材料的認識和感悟。提供了材料以后還要給孩子留出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圖來選擇材料,發揮個人的想象能力,設計不同的制作方案。
(四)給幼兒的實踐創新的契機
在幼兒手工創作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想法和行動,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怎么做。在他們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幫助,但是更多的是給他們機會去嘗試、探究和創新。這樣幼兒手工制作過程中就有了實踐創新的機會。
總之,在幼兒手工制作教育中,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審美期待,要關注孩子的實際需求。教育不是知識的強行灌輸,而是引導孩子形成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尹霄玲 幼兒手工制作指導方法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 2015(02)
[2]侯娟珍 手工制作對兒童思維發展的意義[J] 學前教育研究. 2012(08)
[3]李紫陽 幼兒園集體手工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