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江
(赤峰市博物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從2008年下發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的通知至今,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已經實施十年之久。十年間,全國各地博物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的變遷。博物館也從免費開放初期的措手不及,逐步走向成熟。各地博物館從昔日的門庭冷落到如今的門庭若市,實現了巨大的轉變。目前中國擁有博物館4692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達4013座,年接待觀眾7億~8億人。這些龐大的數字時刻提醒著我們,怎么做才能讓博物館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和教育功能,如何使博物館對現代文明發展發揮出更大作用,這些都是每個文博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相較發達地區的博物館,基層博物館在免費開放初期觀眾人數較免費開放前有所增加,但并沒有出現參觀人數爆發性增長。而且觀眾參觀量季節性差異較大,以赤峰博物館為例,夏季是赤峰地區的旅游旺季,參觀人數劇增,以大型旅游團體和中小學生為主;而冬季博物館每天只有寥寥幾十個觀眾,甚是冷清。
基層博物館內專業人員匱乏,分工不明確,一人多職,影響工作的深度。以講解人員為例,一些基層博物館的講解人員除了講解職責外,還肩負著展館安全、秩序維護和衛生監督等工作。旅游旺季時,講解員不夠用,出現很多觀眾排隊聘請講解員的尷尬場景,既耽誤了觀眾寶貴的時間,又影響了觀眾參觀的積極性,使博物館的服務質量明顯降低。
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各行各業的人群進入博物館接受文化的熏陶。這些人因為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博物館經常出現環境嘈雜、秩序混亂等問題。如有的觀眾在博物館使用閃光燈拍照、亂扔雜物,兒童在博物館中競相追逐、大呼小叫等,就連博物館的草坪和花壇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營造博物館優雅氣氛的問題上,觀眾的素質還有待提高[1]。
旅游旺季參觀人數較多,會出現無序的擁擠現象。而超負荷的管理運行,導致展廳的燈光場景及設備運行等出現故障,維修和管理的跟進工作失控[2]。部分觀眾為了搶占展廳內的互動項目,造成糾紛,影響館內秩序。參觀者的安全及文物安全問題都十分堪憂。
部分基層博物館雖然館藏文物數量很多,但館藏文物展出率偏低。展品長時間不更換,陳列展覽長時間不提升,博物館缺乏新鮮感,觀眾易產生審美疲勞,再次回館參觀率不高。另外,展覽主題缺乏新意,展覽形式陳舊,千館一面的現象嚴重。
針對旅游城市夏季參觀量大、參觀時間集中、冬季人數較少、浪費資源等問題,博物館可以在夏季實行對旅游團體參觀進行提前預約政策,以便對參觀人數進行宏觀調控、分散接待,并做好預案。冬季組織豐富的社教活動,如內蒙古博物院的“歡樂大課堂”“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課”等,既激發了青少年了解博物館的興趣,又平衡了參觀人數季節性差異,是提升博物館接待質量的重要手段。
志愿者是博物館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志愿者的招募可以減輕講解員的講解壓力,有效地提升博物館服務的質量,使觀眾的參觀更加有序。志愿者工作內容不僅是提供義務講解工作,還包含參觀引導、教育活動、維持秩序等觀眾服務工作。另外,進一步完善博物館內的服務設施,安裝免費WIFI系統,支持室內GPS的使用和對觀眾的內容傳送,也是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的有效手段。
博物館作為公共教育和服務機構,要引導觀眾文明參觀,遵守博物館內秩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要對觀眾的不文明行為予以禮貌地制止和耐心地解釋。并且借助媒體宣傳文物保護的必要性,進而倡導觀眾對公共產品進行保護和愛惜。
博物館能夠正常運轉,其安全保衛、衛生保潔等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安保人員要隨時進入展廳巡視,制止觀眾的不文明行為,防止意外的發生。清潔人員應及時清理觀眾遺留的垃圾廢物,保證展廳干凈整潔,為觀眾提供良好的參觀環境。
展覽是博物館實現文化傳播的重要資源,也是社會教育職能的服務窗口[3]。基層博物館應增加場景再現、聲光電等現代化展示手段,將富有質感的展覽展示給觀眾。并根據館藏特點,定期將文物輪換展出。或以當地特色文化、民俗等為主題,設置臨時展覽。也可每周對某一文物做專題展覽,從文物的出土、修復、歷史價值、背后的故事等方面著手,進行詳細介紹。使觀眾每次參觀博物館都有新的收獲。
博物館應加強與媒體的合作,主動讓展覽走入學校、走入社區。通過特色文物講座、民俗文化展演等形式,宣傳本地區燦爛的歷史文化,提升博物館的社會認知度,培養公眾走進博物館的習慣。另一方面,加強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通過網絡平臺對博物館進行宣傳,擴大博物館的對外宣傳力[4]。
基層博物館應該把公眾參觀活動變成一種交流,在服務理念、方式、策略上徹底改變,要充分考慮“使用者定位”的問題[5],要明白我們面對更多的是普通市民,而不是專家學者。在講解方面,講解人員要把觀眾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能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觀眾提供不同的講解,做到“因人施講”。在展覽方面,應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增加讓觀眾動手參與的環節,使觀眾在體驗中學到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6]。未來的博物館將更加關注和推進自身變革,主動融入現代科技和當代生活,突出開放性與國際合作,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博物館在完善各項職能時,應積極學習國外博物館的先進理念。例如,美國的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實施的“人們在博物館里的記憶”項目,運用視覺、聲音和其他感官的“全面途徑”,運用多感知體驗來滿足某些特殊的觀眾,使觀眾對博物館記憶深刻[7]。那我們的博物館是否可以在展廳配以適合的音樂和氣味,來幫助觀眾增強記憶呢?以赤峰博物館為例,我們能否在史前文化展廳的貝殼展品旁邊加入海浪的聲音和海洋的氣息,嘗試將視覺、聲覺、嗅覺等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使用復合感知手段讓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產生有力的、有情感的、記憶深刻的聯系。甚至可以運用多感知手段為殘障人士提供可進入體驗,使觀眾通過氣味、觸覺、音樂和語言想象來感受展覽。未來的博物館應該在日常展覽和各項工作中采用更多的方式以滿足觀眾日趨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讓博物館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陣地。
博物館免費開放制度實施已有十年的時間。這十年間,免費制度使觀眾重新塑造了對博物館的認知,同時也讓公眾開始更多地參與到博物館發展中去。免費開放后全國的博物館雖然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免費開放政策絕不是這些問題的根源。我們應該從自身查找問題的根源,完善各項服務設施;建立相應的質量評估體系和博物館管理的配套制度;強化館內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向公眾傳播歷史文化及科學知識的能力;樹立為公眾服務的理念,促進博物館更好的發揮其文化和教育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