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菁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21)
陜北民歌以直白豪放的曲風而聞名,與當地黃沙漫天、土地貧瘠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充分展現了陜北地區群眾的潑辣、豪爽的性格,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信天游作為陜北特色民歌之一,演唱風格更是灑脫豪邁,沒有歌詞內容和曲調限制的唱法,使得演唱者可以在長短快慢的把握中,隨意的切換來表達演唱情緒。曲調的演唱多以歌者自身的嗓音來展現,以自然的真聲來演繹作品。
在王建中先生以民歌旋律為素材的作品中,選取了多個不同地域風格的民歌來進行創作,呈現出各個民族在不同時代下背景的生活實況。其中,創作于文革時期的改編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出自王建中先生的《陜北民歌四首》,是典型的陜甘根據地民歌,以陜北信天游曲調為主。生動的呈現出陜北的成產生活場景,在運用鋼琴在演奏《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以控制觸鍵的速度與力度,配合踏板的轉換運用,來對原作品本身的唱法腔調、伴奏的聽覺效果進行再現,譜寫出陜北特有的質樸民風和民族色彩,實現了西洋樂器鋼琴與民族音樂的有機結合,在鋼琴演奏中趨于原曲的音效,來傳遞陜北民歌的民族韻味。這是鋼琴創作領域中劃時代的一筆,其積極意義不僅局限在滿足于文革時期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為今后的鋼琴改編及創作提供了更富的想象力和實踐文本。
鋼琴改編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以復三部曲式為鋼琴曲結構。引子以我國民族性的節奏類型來表達,以琴鍵流瀉出的歡快音符,呈現出旋律歡樂喜悅的情景,旋律整體流暢自然,輕盈入耳。鋼琴旋律先以民族商調式來多處切分節奏,并對分音進行連續切分創作,以鋼琴演奏的手法,巧妙地來闡述民歌演唱的主旨,帶有強烈的歡快明亮氣息。為了表達陜北人民在迎接紅軍到來時的熱切期盼,改編曲的后段,部分和弦與調音的運用來配合變奏方式。要強調的是A1段作為A段的再現段落,將作品利用八度和弦來創作,渲染出恢弘大氣、壯烈澎湃的感情基調。在本曲歡快、輕盈的曲調中,自然連貫的再現了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民族魅力,詮釋了民歌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活動,特別是結尾處的處理,在自然流暢中平添了一絲細膩柔軟,像一捧甘甜的山泉,清冽自然、沁人心脾,又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鋼琴改編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和聲的處理上也十分具有特色感,其中主旋律隱藏在引子部分中,在其琶音和弦的分解和弦里,是典型的民族五聲風格。在A段作品以中弱為開端,以自由的姿態,潛移默化的將慢轉化為快、是整體由弱到強的轉變,以此展現了一幅完整生動的生活畫卷:清晨陽光灑滿大地,映在陜北滿山的山丹丹花上,顏色的艷麗奪目與陽光的射影重疊,帶給人以溫馨愉悅的美感,讓聽眾仿佛置身情境之中,久久不愿離去。
接著加入裝飾音的四分音符流淌出現,第一次呈現本樂曲的主旨,是陜北人民群眾在熱烈迎接紅軍、熱情接待紅軍時的美好溫暖場景。因此,在彈奏時應為突出主旋律的情感色彩,尤其要注意在雙手彈奏交替過程中要保持連貫,避免出現卡頓,造成情感釋放的不自然。左手在以伴奏來彈奏音型時,要注意保持指尖彈奏的輕柔感,突出表達彈奏中拍子的變化,主題情緒釋放要表達的突出飽滿、形象生動,句子彈奏必須連貫,從而在琴鍵的跳動中,充分展現陜北民歌的豪邁熱情又不失純真美好的特點。
B段主要以柱式和弦為基礎,第一變奏的旋律中高音區于低音區相互交錯,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在這之后整體旋律放寬,巧妙地運用了離調和弦來渲染情緒。A1段作為全曲的再現部,是繼一次高潮后的二次高潮,內容上與A段落的大致相同,在只是在織體中做了輕微的調整,使本段的旋律更具有生命力、靈動形象,又充滿爆發力。全曲的主題為了彰顯民歌的地域風情,加入了民族微調式,而變化的宮調式又起到了突出鋼琴主調色彩的作用。
當鋼琴演奏轉至尾聲處時,對全曲引子部分的音樂效果進行了再現,以前后呼應的手法,將全曲定個回豪爽質樸的信天游曲調之中,回扣開端。所以在鋼琴演奏時,要用左手以不同的力度、節奏來刻畫主旨,從而把控整個曲調的發展脈絡,右手則以顫音彈奏加以配合,增添感情色彩。
鋼琴改編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演奏技術方面上,因為民歌樂曲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在日常的彈奏練習中,我們要注意音樂作品元素的把握力道,保證全曲在彈奏中的流暢悅耳又不失陜北的民土風情。還應注意最后一段,在以不同的音符節奏展現旋律時,要控制好力度和節奏,是音樂情感定格在悠揚美好的情調上,帶聽眾在舒緩的琴聲中展開無盡的想象。
民歌多為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自我抒情,曲調具有典型的地域風采,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在人口流動中傳播,傳播的廣度與幅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王建中先生通過鋼琴改編曲的方式將一曲曲悠揚的民歌帶到大眾視野,走向世界舞臺,不僅繼承弘揚了我國的優秀傳統藝術,又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了中國繽紛的民族色彩和文化藝術魅力。
在本文所研究的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便是在文革時期由王建中先生改編創作的民歌之一,通過其形象細膩的處理,在鋼琴的演奏中再現了陜北名額的風采,也使得民歌的發展渠道更加寬闊,在民歌的傳承上保護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風采,在經過二次加工后,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追捧,至今熱度不減。
王建中先生結合鋼琴自身感染力強等特點,融入我國五聲調式和民族音樂語言,將原有音樂素材進行和聲、結構等方面的伸縮與修改,保證了原有民歌在鋼琴彈奏中的生命力與表現力,用鋼琴“唱出”各地區的民歌小調,以中國音樂中的音樂形式展現中華藝術,開辟了鋼琴改編民歌音樂的新途徑。鋼琴改編曲也不再是西方音樂模式的復制品,而是在傳統民歌中注入新的創作理念,在原曲的風格上,將兩者緊密的聯系起來。
王建中先生畢生都在不懈的支持和推動我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別是在鋼琴改編曲領域,不僅推動了我國自身音樂節的更新發展,更是在世界面前展現了中國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利用更有感染力的鋼琴作為依托,向世界“唱出”中國的音樂之聲,他對我國鋼琴事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中國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鋼琴改編曲在推動我國音樂發展上,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影響深遠。為鋼琴音樂藝術傾注一生的王建中先生,其鋼琴改編曲中深厚的民族情感、特色的民族風情,是作品的點睛之筆。因此,在演奏王建中先生的鋼琴改編曲時,我們在熟練掌握彈奏技巧的同時,還要了解作品的出處和時代背景,積累一些特色的民族文化習慣,這樣才能更形象準確的表達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和音樂風格。不僅如此,我也會在今后的學習中,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通過不斷地練習,加強自身的彈奏技巧,在音樂文化及民族風情等人文文化方面下功夫,記清吃透,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強化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觀念,來豐富自己的演奏情感,在接下來的鋼琴演奏中,能流暢自如的抒發樂曲的主題和情感,展現民族韻律,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