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炳
母親怎么也沒有想到,19歲的我要離開家鄉到北京讀書。事先完全沒有準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北京,在我們的想象中簡直就像天邊一樣遙遠。
1955年,福建還不通火車。從我們家鄉連城縣出發,要坐5天的長途汽車,才能到達有火車的江西省的鷹潭。山高路險,行程艱難。“寧化、青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澤東的詩句所描寫的路,正是我上北京必經之途。那時候,我們那里的人上一趟北京,比我們現在去一趟西歐、北美還要遙遠得多。記得我在龍巖讀中等師范時,有一位老師長途跋涉去北京開了一次會,就像出了一次國似的,回來后在全校作了一個報告,專門講在北京的見聞。至今我還記得,他津津有味地講冬天北京街道兩旁的樹干,都涂了像人一樣高的白灰,遠遠望去,像站著一排排整齊的穿著白衣的護士。
我上北京讀書的消息,經鄉親們的渲染,變得“十分重大”,使我們家的“兩個女人”更是手足失措,心緒不寧,不知為我準備什么好,更有一種生離死別之感盤桓在她們心間折磨她們,可理智上又覺得兒孫“進京”讀書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不能輕易哭的,離別的痛苦只能忍著。所以我離開家時,祖母始終是平靜的,起碼表面上是如此。
我上路那一天,母親要送我到離我們村子15里的朋口鎮去搭汽車。她著意打扮了一番,穿一身新的士林藍布衫,腦后的圓圓的頭發結上,還一左一右插了兩朵鮮紅的花,看起來讓人覺得喜氣洋洋。
那15里路如何走過來的,在我的記憶中已很模糊了,唯有在汽車開動前母親“空前絕后”的哭和流不完止不住的眼淚至今仍歷歷在目。她拉住我的手,親切地語無倫次地說著:“北京‘寒人(冷),要多著衫。實在有困難要寫信給家里講,我會給你寄布鞋。我知道你惦記祖母,不要惦記,有我呢。也不要惦記弟弟妹妹,有我呢。讀書是好事,要發奮。畢業時寫信來,讓你爸寫‘捷報……”說著說著,她突然流下了淚,她一邊哭著一邊嘴里還嘮叨什么,但我已經聽不清楚了。
我覺得自己無能,在這個時候竟說不出一句恰當的、有力量的話來勸慰母親,只是傻傻地待著,還輕聲說:“媽,你別哭了!人家看咱們呢!”謝天謝地,汽車終于開動了,她似乎意識到離別終成事實,舉起了手,我從車窗探出頭,看見她的淚臉,這時我發現自己的眼睛也濕潤了。她不由自主地向前跑了幾步,但汽車快了起來,她向后退去,在第一個拐彎處,她的臉在我的視線中變得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