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明 楊嬌 盧美旭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2018年1月23日,對朱廣慶先生的三子朱烘斌老師進行了有關于朱廣慶先生及《九歌第一組曲》創作構想等問題的專訪,將專訪的內容總結如下:
朱廣慶先生出生在遼寧省大連市金縣(如今的大連市金州新區),從小就受到遼東地區的民間音樂影響。朱廣慶老師在小時候就愛去縣里看京劇表演,形成了兒時對民族音樂的喜好,觸發了對于民族音樂一生的追求。
1946年,年僅14歲的朱廣慶來到了遼寧大連金縣文工團工作,開始進行音樂創作。工作之初,朱廣慶先生經常尋找當地的民間藝人,學習民間音樂、記錄民間音樂曲調。這一工作受到了時間、地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變得舉步維艱。為此,朱廣慶先生絞盡腦汁,積極籌措。例如,采取每提供一首民間音樂支付5分錢報酬等方式,廣開途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收集工作中吸納了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為日后的東北民族音樂創作提供了充足的民間音樂素材。由于每首民間音樂作品的收集工作都是在親力親為中完成,使得朱廣慶先生對于民間音樂素材有著深厚的了解,能夠非常自然的將其融入到音樂創作中。
1952年,朱廣慶先生成家。生下兩個孩子之后,再次去沈陽音樂學院進修作曲。此次進修作曲為后面的毛澤東詩詞歌曲創作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在進修之后的工作中,朱廣慶先生的創作欲望及創作水平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生活中,都隨時準備紙筆記錄瞬間的創作靈感。例如,有一次朱廣慶先生正在廚房里忙碌,突然間靈感所致,放下了手里的烹飪,跑進屋子里,在紙上記錄下瞬間的靈感,譜寫成了《吉林八景》中的一段旋律。朱廣慶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創作,有時在沒有紙筆的情況下,甚至將臨時想到的樂思隨手記錄在火柴盒上。由于當時朱廣慶先生全心全力的進行著音樂的創作,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
《九歌第一組曲》創作完成于1981年的春季,首次演出由王軍先生指揮,吉林省歌舞劇院交響樂隊表演。作品于1981年榮獲全國第一屆交響樂作品評比優良獎、吉林省交響樂創作獎。于1982年由李德倫先生指揮,中央交響樂團演奏,中國唱片社出版唱片及磁帶。唱片不僅在國內發行,并且通過香港百利公司向國外發行。作品目前以詞條的形式收錄在《中國音樂詞典(續編)》之中。作品由四首單曲組成:第一首《東皇太一》;第二首《云中君》;第三首《東君》;第四首《國殤》。
《九歌》是描述古老的楚國(湖北)民眾祭祀信仰的神靈及祭奠為國捐軀的英雄之一套樂舞。從先賢詩人屈原的《九歌》中,可以了解到,《九歌》共包括十一闋,分別名為:1.《東皇太一》;2.《云中君》;3.《湘君》;4.《湘夫人》;5《大司命》;6.《少司命》;7.《東君》;8.《河伯》;9.《山鬼》;10.《國殤》;11.《禮魂》。朱廣慶先生創作的《九歌第一組曲》只再現了上述十一闋樂舞中的四闋,由1.《東皇太一》;2.《云中君》;3.《東君》;4.《國殤》四首單曲共同構成組曲。
關于東皇太一的身份,學術界眾說紛紜。無論是天神說還是戰神說等各家說法,歸結到底,都是說東皇太一是一位身份尊貴的神祗。《東皇太一》是《九歌》中的第一曲,用最嚴肅的方式表達楚國君民對于東皇太一神之崇敬。在組曲之中,這一單曲具有莊嚴神圣氣質,表達了楚人祭祀天壯觀場面,反映了楚國君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關于云中君的身份與性別有存在著多種解釋,如云之神、雨之神、雷之神、彩虹之神。有男神之說,也有女神之說。單曲之中的音樂形象刻畫了瀟灑飄逸的云中之神,為民眾賜下甘露而受萬人敬仰。
東君是太陽之神。他陽剛、矯健。日出東方,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是生命繼續的力量,是民眾的向往。單曲之中,通過樂隊全奏的方式,描述了楚國君民喜迎太陽之神的熱烈、歡騰的氣氛。
關于《國殤》之含義,學術界同樣存在著多種說法,但總體來看,不管其含義究竟是緬懷式的敬鬼,還是驚懼式的驅鬼,均是表達人與鬼魂之間的糾葛。單曲之中,則主要取其正面之意義——緬懷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因此,本單曲占時最長,曲調最悲。音樂形象中既有描繪將士爭戰沙場的殺伐場面,又有軍人魂歸黃泉的悲挽情懷。
《東皇太一》上《九歌第一組曲》的第一首分曲,音樂的構成及音色的使用在《九歌第一組曲》中具有綱領性意義。
《東皇太一》的主體結構為三段式。以G宮調式為主,以D徵調式作為對比調式。
呈示段(24-44),由三個樂句構成,以變化重復的材料搭建。建立在G宮調式上。第一樂句(24-30),旋律由木管組全奏和銅管組小號主奏,音色剛柔并濟。第二樂句(31-35),主旋律由雙簧管開始,1小節后采用木管組全奏,并附以圓號奏副旋律,旋律結束時以長笛和短笛的顫音式長音完成,旋幅較第一樂句有明顯的提升。第三樂句(36-44)句首與第一樂句相似,第39小節至44小節,旋律采用長笛獨奏,音樂性格由剛毅變得溫柔。樂段整體背景采用小提琴弱奏的六連音式的分解和弦,烘托了主旋律的色彩與性格特征。
中段(55-64)由兩個樂句構成,材料與呈示段不同,形成并置型中段,建立在D徵調式上。第一樂句(55-60)前2小節用長笛和短笛主奏,自57小節開始織體加厚,調動了除銅管組、打擊樂組和鐘琴以外所有樂器為之伴奏。第二樂句(61-64)材料派生于第一樂句,旋律僅由長笛主奏,用單簧管演奏對位化旋律,用弦樂組和豎琴伴奏。
再現段(77-95)是呈示段的減縮性再現,回歸G宮調式。第一樂句(77-83)與呈示段第一樂句保持一致。第二樂句(84-87)與第三樂句(88-95)各縮短1節。再現段旋律音色與呈示段保持一致,但伴奏部分采用樂隊全奏的方式陳述,較呈示段更為厚重,使音樂色彩豐富而氣勢恢宏。
引子(1-23)先采用大提琴奏出古老、滄桑的曲調,之后采用圓號、長號營造出華麗、莊嚴、壯觀的音樂場景,隨后用單簧管、長笛等木管樂器加以適度柔化,其間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長音持續音及震音持續音的方式作為背景鋪設,完成了樂曲情境的前期構造。
第一間奏(45-55)由過渡和華彩共同構成兩個階段的寫作。過渡階段(45-50)采用小提琴與中提琴演奏平均八分音符的方式進行過渡;華彩片斷(51-55)采用單簧管獨奏的方式奏出以前符點節奏為主的華彩性旋律,材料與中段主題相近。
第二間奏(65-76)用定音鼓渲染出華麗與莊嚴的氣氛,用鋼琴、鐘琴伴奏,大號演奏低音,提示再現段即將出現。
尾聲(96-109)補充性結尾,開始(96-104)分別采用小提琴、單簧管、大管、長笛演奏片斷性材料,以弦樂組的撥弦作為伴奏,有余音未盡之感。在105小節后則以長笛、小提琴的長音弱奏結束全曲。
《東皇太一》音色采用西洋管弦樂器。樂隊使用雙管編制,木管組選用長笛2支、短笛1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2支、大管2支;銅管組選用小號2把、圓號4把、長號3把、大號1把;打擊樂組由定音鼓、風鑼、大鑼、鈴鼓、小堂鼓組成;琴類樂器組由鐘琴、鋼琴、豎琴構成;弦樂組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構成。
在《九歌第一組曲》之中,作曲家朱廣慶先生以古代楚文化作為引導,貫穿“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創作理念,將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口味凝結于作品之中。通過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精神文明,作品無疑是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之作。
《九歌第一組曲》自20世紀80年代創作至今,深受音樂界同仁及全國聽眾的喜愛。并且有學者對于作品進行了分析與研究。作品音色布局以西洋音樂為主體,巧妙的動用西方管弦樂音色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此類作為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