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伶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周海宏(中央音樂學院)發言的題目為:《視唱練耳專業是什么專業?視唱練耳課是什么課?》。周教授認為視唱練耳專業是教育專業,是屬于音樂教育學的一個分枝。作為“音樂教育專業”的一個分枝,視唱練耳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上視唱練耳的教師。因此,視唱練耳專業學生的專業課是“視唱練耳教學”,而不是“視唱”和“聽音”。
張玉榛(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發言的題目為:《全球視閾之中國視唱練耳學科發展反思與愿景》。視唱練耳這一門學科引入中國后一直沿用“西學中用”的發展軌跡。西方音樂體系中這一學科的理論、內容、方法一直指導著我國開展學科發展、教學研究及其相關的一切活動。
謝軼(武漢音樂學院)發言的題目為:《鋼琴專業之視唱練耳教學研究》。謝教授以鋼琴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為例,從鋼琴演奏作品以及演奏中易遇到的問題出發,站在鋼琴的演奏專業需求的角度,研究鋼琴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重點,其中包括多聲部思維訓練、節奏感培養、音樂記憶力與銀色塑造力四個方面探討如何更為合理地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田丹(中國音樂學院)在闡述《多聲部旋律聽寫藝術探微》中認為多聲部旋律的聽寫作為視唱練耳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橫向的旋律聽覺還是縱向的和聲聽覺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訓練價值,通過多層次的音響聽覺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多聲音樂思維,提高多聲音樂的聽覺能力,培養高水平的專業音樂人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劉音鑠(中國音樂學院)發言的題目為:《也談字正腔圓-中國傳統音樂視唱訓練要點》。劉教授認為中國傳統音樂的演唱中,音高、節奏、句法、音色、力度、情感等方面的形成并逐漸釋放的。要在視唱中學習傳統音樂的特點,就必須加入唱詞進行演唱學習。唱詞的發音吐字技巧的掌握會直接影響到視唱的音準、節奏及形成音樂特殊韻味、美感和風格的主要因素。
孫曉潔(中國戲曲學院)發言的題目為:《西皮流水板技術性與藝術性詮釋——京劇<穆桂英掛帥>選段‘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孫教授認為通過課堂學習中聽、學、讀、唱、寫、練六個步驟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這個京劇片段。在以上的學習步驟中體現了動與靜的結合,縱與橫的結合。在開放靈活的教學過程中,強調作為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曾佳(華東師范大學)發言的題目為:《“<練耳>—通過音樂作品訓練聽覺”教材的分析與研究》。曾教授認為在專業的音樂院校中,視唱練耳的授課方式多以聽記和視唱訓練為主。材料的選取大多為名曲的片段、音樂元素及精華部分,但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還需要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訓練。曾教授指出《練耳》這本教材是通過聽辨完整的音樂作品,設計許多與音樂作品密切相關的問題,采取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們靈活運用課堂中所掌握的知識點,學會分析音樂作品、理解音樂作品,從而提高音樂聽覺能力。
白翎(華南理工大學)發言的題目為:《關于中國傳統樂理基礎教學中調式稱謂與階名分類一些問題的思考》。白教授從六聲調式的稱謂問題、中國傳統七聲音階的階名分類問題、如何平衡中國傳統樂理基礎教學與音樂學研究的關系問題的三個問題中指出從教學層面希望進一步厘清作為中國傳統樂理基礎課程與中國樂學理論研究在學科范疇與教學定位之間的關系,以明晰不同學科各自的研究方向、特點與作用。
梁瑩(寧夏理工學院)發言的題目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與高師視唱練耳課程協同發展的機制研究》。梁教授認為多元文化內容融入教學中,對學生識譜視唱、感知、聽辨記憶多元文化音樂的能力進行培養,使之掌握其中的音樂語言并有所積累,將多元文化代表特征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多重音感。
曲藝(上海音樂學院)發言的題目為:《多維度對置性節奏教學淺探》。曲教授認為運用多維度對置性視唱練耳教學方法,針對近現代音樂作品中的部分復雜節奏進行深入淺出的研究與討論,擬通過對作品的節奏分析、講解以及節奏訓練,使學生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在變拍子訓練中,對拍速、拍感、節拍重音的不同組織形式和進一步延伸上對于音樂的處理。并讓學生“協同合作活動”,采用結合聽、說、敲擊、演奏等多方式多功能的綜合訓練和對于音響結構的橫向與縱向考量,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熟練的掌握,從單向度的節奏體系向多向度立體性音樂形式的發散化呈現。
[參考文獻]
[1] 中國音樂學院.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基本樂科課程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