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肖丹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由英國政府在《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白皮書中提出,源于全球氣候的明顯變化和傳統石化能源的日趨短缺[1]。工業時代以來,工業大生產、城市化進程的大發展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明顯的溫室效應,導致地球氣候迅速變暖,極端氣候及環境事件頻發,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正常的生存與發展環境[2]。同時,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長,能源危機突顯,能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問題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就我國而言,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一些高能耗行業發展迅猛,能源需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態勢[3]。2008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理念再次引起全球關注,低碳經濟成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4]。
我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低碳經濟”概念及其內涵進行了探討研究。莊貴陽等(2018)認為,低碳經濟的本質內涵是能源效率和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5]。鮑健強等(2017)認為,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6]。孫柏林(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綠色經濟,意味著在發展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的產出[7]。朱四海(2012)則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旨在修復地球生態圈碳失衡的人類自救行為[8]。
目前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已經達成了共識,認為低碳經濟是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的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9]。
黨中央明確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隨著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構想的提出,各地開展了全面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給農民建新房、通公路,農村景觀生態環境同樣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同時由于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不夠深入,大多數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暴露出諸多問題。
把新農村建設與新村建設等同起來,片面理解新農村的要求,缺乏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急于求成,不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大規模拆遷,建造新的住宅、房屋、街道,甚至是新的村莊。大規模的拆建,一味求新,破壞了當地和諧的人居環境和居民的生活秩序,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壞與浪費。在新農村環境景觀建設中對當地的歷史文脈、歷史文化遺產缺少必要的保護和傳承,被閑置甚至破壞。
鄉村景觀是不同于城市景觀的一種景觀類型,由于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及歷史因素等方面與城市的差異而獨具特色。很多村莊歷史悠久,鄉村文化景觀豐富,整個發展過程體現了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在物質上表現在歷史遺跡的存在,在文化層面體現在民俗風情、文化結構上,代表著地域特色。而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往往只是對村民住房的朝向、形式、高度等進行簡單的統一協調,破壞了村莊原有的景觀形態,導致建筑形式單一、出現大批規則布局的居住點,村莊特色逐漸消失。
文化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建立和諧、積極、科學的社會主義農村新文化,才能使當代農民樹立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精神面貌[10]。新農村文化體系建設,不僅包括社會公德、文明鄉風、科普教育等文化層面,還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生態意識的強化等方面的教育。
在新農村文化的建設形式上不僅僅是建設一些康體設施、文化活動場所,還應該包括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民居、民間作坊、傳統工藝、傳統習俗等文化遺產。同時,大力推廣建設沼氣、雨水收集利用、垃圾回收處理等生態設施,推廣科學、破除封建迷信,也是新農村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鄉村,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路,也符合當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11]。結合目前新農村建設現狀,綜合低碳經濟與新農村開放建設的關系,在建設過程中應遵循以下要求。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迅猛發展的同時,村莊建設過程中的高能耗問題越來越突出,普遍存在于建筑材料的生產、新建設施的施工以及居住建筑的拆除、更新等新農村建設環節。
低碳經濟時代的新農村建設實踐過程中要求低的能源消耗。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構建合理的村莊布局,延長居住建筑的使用壽命,改善建筑的圍護結構,降低居住建筑設計中的能源消耗;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利用本地鄉土材料,減少運輸環節,選擇低碳、環保材料,減少建設中的能源消耗;鼓勵、促進新能源(太陽能、光能等)和低能耗技術及其產品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廣應用。
新農村建設提倡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利用生態工程、系統工程等手段統籌安排,避免能源浪費,通過對廢棄、已使用材料的改造、重建、重構等手段,使越來越多的材料得以循環再利用。各種材料在建設中多次循環利用,提高其所包含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生態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其具體表現在庭院生態、村鎮生態、田園生態、自然山水生態等各個層面,這些指標直接關系到新農村的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當代新農村的可持續性發展[10]。
低碳經濟時代的新農村建設通過合理的綠地設置,利用綠色植物的碳匯功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具體體現在多建生態景觀,少建硬質景觀,限建高耗能的人工水景,多營造有利于戶外活動、減少熱島效應的園林綠地,保護自然山體、河湖水景等自然景觀,增強景觀的碳匯能力,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2]。
新農村規劃設計要在對村莊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切忌規劃不切實際,避免出現照搬城市居住小區的道路、給排水、公共設施、綠化等規劃設計理論,造成規劃設計方案華麗而不實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沒有能力實施建設。在規劃設計時要明確農民是新農村村莊規劃的規劃主體,而不是以政府為主體。規劃設計要統籌全局,避免只抓局部而忽略整體。走出新農村建設中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村鎮建設上,而忽視對鄉村環境的改善與建設的誤區。
鄉土景觀的形成,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和發展的沉淀,具有淳樸的鄉土氣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鄉土景觀的保護和傳承,構建我國和諧的鄉村精神文明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同于城市的濃厚的鄉土氣息是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城市的根本區別,探討如何保護和傳承鄉土景觀,并對這些資源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借助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強調和突出當地景觀的特殊性,體現當地的文化內涵,提升鄉村景觀的吸引力。
鄉村景觀的保護與傳承應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以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依據,把鄉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作為研究對象,從景觀文化學、廣義建筑學、環境保護學、環境心理學、景觀生態學、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等理論作為指導,結合村莊實地情況,確定新農村建設中鄉土景觀的特點、類型、功能和目前現狀,分析鄉土景觀保護與現代科技發展的關系,科學合理地進行鄉土景觀的傳承與開發。
建筑節能設計應該以當地的氣候條件為基礎,結合農村居住建筑所處的具體環境氣候特征,重視利用自然環境(如外界氣流、雨水、湖泊、綠化、地形等) 創造良好的建筑室內微氣候,以盡量減少對建筑設備的依賴。充分利用地域特點,確定合理的建筑基址、外部環境設計、建筑形體(包括建筑整體體量和建筑朝向),以改善既有的微氣候。適宜的建筑形體設計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環境來改善建筑室內微環境,達到減少能耗的關鍵部分,主要通過建筑各部件的結構構造設計和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得以實現。設計開發地域特征顯著的農村居住建筑圍護結構體系(屋頂、墻、地基、隔熱材料、密封材料、門窗、遮陽設施等)來減少能耗。積極開發推廣新型節能材料,改變我國農村住宅結構類型簡單、建筑材料單一、冬季采暖能耗大、夏季屋頂熱環境差的狀況。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合理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沼氣、風能、地熱等,可以減緩我國的能源緊張局面,減輕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改善村莊的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協調,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中要盡量減少不可再生的資源能源消耗,以系統循環理論、生態工程理論來安排能源利用,推廣“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將沼氣池、豬舍引入蔬菜大棚內,把太陽能、沼氣池、養豬、果蔬種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集能源、農業、畜牧為一體的系統生態工程[12]。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當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以生態學、景觀學、規劃學的理論為基礎,把低碳經濟的思維融入規劃設計及建設施工的全過程中。避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高耗能、資源浪費及對原有鄉村景觀的破壞等問題。加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傳承鄉村景觀,推廣符合當地特色的節能建筑,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為構建和諧、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