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薇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從眾心理指的是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隨大流”。
謝里夫和阿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表明,只有很少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所有的心理現象——人們極其容易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無視自己的親身感受。
從眾心理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甚至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利用了人們從眾心理的例子。當我們走過排了很長隊伍的餐館總會不自覺的側目甚至會走到人群邊張望然后也開始排隊想要看看這么多人在等待的這家餐館口味有多么的誘人。很長的隊伍會給人們的心理上產生暗示,讓人覺得這個餐館一定有過人之處才會如此誘人。這樣的營銷手段很好的利用了消費者的從眾心理,而消費者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快感。在音樂教育中的從眾現象也表現出個人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同樣是音樂,中學生在喜好方面更加偏愛那些流行的音樂,在課間的討論也更加傾向于那些,久而久之,對于流行音樂的喜愛就是必然的,而且當多數人表達對某位歌手的喜愛時,那些即使有自己想法的學生也不會更多的表達,而認為應該和大家保持著一樣的喜好,否則在同學間就會被譏笑為落伍,從而對課本中的內容秉持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出現了喜歡音樂但是對音樂課不感興趣的現象。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時期,是從眾心理發展的高峰階段。如果音樂教師在這段時間可以很好的有效利用這一心理,是不是可以在青少年的音樂愛好中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是人類最為典型的印刻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和心理以加速度發展和變化。少年期是人類第二個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快速的成長,擺脫他們所認為“幼稚”的一切,尋找新的行為準則,扮演一個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全新的社會評價,渴望以嶄新的姿態去體會人生的意義。此時的他們,人際交往欲望強烈,這就意味著此時同伴和學校的影響超過了父母與家庭對其的影響。這時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把握,但是由于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他們不會去詢問家長的意見或者求助,更多的是在同學之間討論,導致了這個年齡段的高程度的從眾行為。這個社會心理學的現象同樣適用于青少年間對于流行音樂的追求。當一首歌,被大眾媒體大范圍的播放,多數青少年就會傾向于對這首歌的喜愛,雖然可能有一小部分并不感興趣,但是由于傳唱度廣而寬泛,多少也都會跟著哼唱幾句。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并不喜歡這個歌曲或者僅僅只是不熟悉這首歌曲,就會被視為是群體中的異類。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趨群,當一個人與群體格格不入時,很可能會被放在孤立的位置。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不會喜歡這樣的感覺,所以這樣的從眾行為就成了中學生自然而然甚至是必然的一個選擇。而青少年也成了這種效應下的“受害者”,形成的那些“追星族”更是從眾心理的負效應的典型的體現。
其實,從眾并不只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負面,同樣有可以利用的積極的一面。如果我們可以對從眾心理進行誘導,是不是可以讓學生對教材上的音樂也產生興趣,讓教材中的內容也成為學生中風行的一種“潮流”。而這種“潮流”應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美的正確的意識和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確保這一點,然而身為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幫助這個理想的實現。
1.立足課堂,靈活拓展。記得看過一節全國示范課程。課程的內容是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的欣賞,老師的導入并沒有用傳統的方式,而是從she的《不想長大》作為導入。從學生的狀態來看,一下就提起了興趣,因為在課堂中老師總是把流行音樂和教材內容區分的很明顯。而這個老師利用兩首作品的類似之處下手,淡化了平時對于流行音樂和教材內容的明顯的界限,使學生在課堂中的投入程度大大提高。在授課中,教師更是充分與學生互動,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對課堂好感度的遞增,才可以為教材內容在學生中風靡進行充分的鋪墊。
2.抓住校園生活的細節。在如今的校園中,下課機械的鈴聲早就被悅耳的鋼琴聲所替代。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在學生的課余時間,播放一些經典的優美的藝術作品。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中得到放松,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甚至可以利用發展學校的廣播站,在廣播內容結束后播放一首通俗歌曲再播放一首藝術作品,內容可以讓學生投稿,然后教師輔助審核來選擇,不要忽視當代多元的音樂文化,只有承認和面對當代多元的音樂文化,才能為音樂教育的課程建構、教學實踐建立更為開放和寬容的出發點。讓這樣的校園生活內容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3.提高教師自身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在我們的常規思維中,音樂課就是一門副科,可有可無。甚至很多音樂老師對于這門課都不重視,尤其在面對其他老師的要課,必然是有求必應。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授科目都沒有高度的重視起來,怎么要求學生去重視你的課程,怎么讓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中體會到愉悅感?
任何的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不要過多的去否定,要善于研究發現,運用更加合適的方法讓課堂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