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誠純
(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上海 200233)
無論是西方的歌劇或者是藝術歌曲,每部作品背后所代表都是有它的歷史文化背景,它所包含的人物和故事的情感,它所基于的語言與韻律相互映襯得美感。而傳統的教育美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手法傾向于教授技巧,很容易培養出為唱而唱的學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情緒表達不到位,給人留下演唱風格呆板甚至荒腔走板的印象。事實上,也曾有諸多音樂教學理論強調發聲技巧,氣息控制的方法論等等,雖然無不是正確的表述了聲樂技巧的重要性,但是在沒有對聲樂作品的美感有基本表達的前提下著重強調技巧,最終反而只會成為一種空中樓閣和紙上談兵。而且對于本科生的訓練,練習曲譜的選擇上往往忽視了學生在聲線,表現手法上的個性。簡單來說,只有在技巧教育的基礎上加強美學架構的個性化引導,才能培養出有既懂得美又會表達美的學生。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由于受到具有統治地位的本土民族聲樂文化和技法的影響,使得中國學生,具體來說中國西方美聲專業的本科學生,成為有別于其他亞洲的特例群體。無論是由于身體的體能和語言差別,情緒表達意愿較低,又或者是文化背景的理解力的缺乏,幾乎無一例外的欠缺真正外放的情感表達的手段和對這種情感表達背后深層次的人物性格,情緒氛圍的契合。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學生在國際舞臺上只有曇花一現的個別天才而缺乏普遍競爭力。以筆者旅歐工作時所見,在歐洲(以德國,意大利和奧地利為例)歌劇屆,中國本科留學生在考學或畢業后應聘方面的生存率低于來自我們的鄰國韓國[1],甚至日本的留學生。僅就在德國本地的國立歌劇院在役的歌劇演員來講,在規模較大的柏林,斯圖加特,漢諾威,慕尼黑,紐倫堡,卡爾斯魯厄,科隆,漢堡等國立劇院都有至少兩位以上長期簽約的韓國藝術家,而鮮有中國藝術家能夠勝任。即使是在地方級的歌劇院,例如霍夫,拜羅伊特,薩爾布呂肯等地韓國藝術家的數量也遠多于中國藝術家[2]。其中以男中音和女高音為主的群體,中國藝術家的面孔更是罕見。以留學生錄取的情況來看,情形同樣不容樂觀,僅德國本地每年錄取的歌劇專業學生中,韓國學生的錄取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學生,在聲樂學生畢業生大量選擇出國深造已有十數年的當下,我們不得不反省,究竟這樣的現象是不是中國學生的競爭力確實不如他人。缺乏競爭力這個問題的根源,如果不是技巧的匱乏,那就是學生對美聲作品在藝術之美的維度上的理解的匱乏。這種匱乏往往產生于本科教育前的階段,但是在本科教育過程中沒有得到根治成為了隱患。
筆者提倡一種以曲目藝術感本身為出發點的針對本科聲樂學生的教學宗旨。要以為學生定制曲目為教學手段基礎,以分析教學曲目藝術感情和打破中國學生內斂的情緒特點為教學首要目標,以期能夠讓學生理解如何由自己內心情緒為出發點來演繹一部外國文化背景的美聲作品。以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為基礎,體會語言韻律的美感是表達歌曲美感的關鍵一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語言的韻腳有直覺的體驗。以德語為例,就需要學生對德語韻律中的抑揚格(Jambus,抑揚格由一個輕讀的音節,加上一個重讀的音節組成)和揚抑格(Troch?us,抑揚格由一個重讀的音節,加上一個輕讀的音節組成)這兩種存在于德語自然語言韻律中音步有基本的了解[3]。比如在學生的練習朗誦中可以使用簡單的詩行,因為詩行的強弱音節與樂譜的強弱拍是對應的,因此強弱音節分布均勻的詩歌同時就天生具有了音樂性。例如海涅墓志銘和《歡樂頌》歌詞:
假如每一個詩句配上一個強弱四次交替(即聲音上表現為強弱強弱強弱強弱)的曲調,那把強弱交替和德語詩詞抑揚交替的配進去就會產生和諧感。當然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現場對不同的語言韻律節奏有著不同的臨摹和體驗能力。這就要求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針對的語言韻律的訓練,而不可以所有的學生都布置一樣的語音練習。同樣的道理,根據學生的體能優劣,聲線特色,和所擅長表現的人物性格來布置個性化的曲目。當然在最初階段教學時首先是要反其道而行之,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曲目量必須涵蓋多方面文化時段的歌曲,并且演唱不同風格不同感情的歌曲來擴大自己的曲目量,這樣做容易通過自我比較來更準確定位自己擅長的風格,自己的能力所能勝任的曲目。從而在自己所擅長的部分潛移默化地生成演唱感情。最為理想的結果就是幫助學生揚長避短。例如,氣息較弱或者爆發力較弱的學生就比較不適合研習巴洛克風格的曲目,取而代之的應該側重選擇浪漫主義時期的曲目,例如Léo Delibes的作品,而不擅長表達憂郁情緒的學生就應該在深化教學時避免布置例如Frank Schubert的曲目或者其他情緒較為灰色的小調作品,無論這些作品如何簡明如何容易上口。總而言之,建立和鞏固學生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在心理層面上比魯莽追求全才全能更加有益于加強本科生在初學階段的學習動機和進步幅度。其次,在教學課程里,融入表演課,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將中國學生所特有過于內斂保守,不善表達情緒的心理因素最小化,從而能幫助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和積極性。借助舞臺訓練和強化肢體語言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減少對自己技術能力不足的注意力,從而更多專注于提高舞臺的表現力。在這里要強調的是,這樣的舞臺表演課必須借助對舞臺劇或者歌劇有表演經驗的教師的指導,并且指導教師本人必須對所表演的劇目的劇情和各個角色情緒表現有清楚的了解,通過手把手的復制對情緒和人性的表達,才能幫助學生來深入角色。簡而言之,只有在教學實踐的局部情景中部分恢復師徒手把手教授的模式,才能有助于構筑學生對美感的基本理解。照本宣科式的,形而上學的,或者只是以擴大教學規模和節約教學成本的授課方法無法培養出學生對藝術美的基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