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月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云南民歌是云南地區勞動人民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貼近群眾日常生活的文化產物。對云南漢族民歌進行概括,可分為云南山歌、云南勞動歌曲、云南小調以及云南舞蹈歌曲等幾種類型。就云南山歌(又被稱之為“調子”“腔”)而言,其歌詞、組成結構、曲調、行腔、旋律等各各方面皆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以《小河淌水》為例,整曲歌詞自然而淳樸,多處應用地方方言,凸顯民歌的“原汁原味”。如“亮汪汪”“清悠悠”“綠悠悠”以及“阿妹”“郎”“你咯聽”等。方言口語的運用,有利于意境與氛圍的營造。歌唱者在歌曲演唱時,將自身融入到山間,感受銀色的月光、潺潺的流水,并將這份感受進行傳遞。此外,《小河淌水》以較高的音區與較寬的的音域進行歌曲意境的創造。即通過氣息為支撐,控制整曲聲音的高低、緩急,基于頭腔共鳴、整體共鳴,創造由遠及近、由近向遠的意境。如歌曲開始的“哎~~”,似乎是從天邊飄來的呼喚,將人以最快的速度帶入歌曲意境中。“引子+A+B+經過句+B”的曲式結構,賦予音樂以變化,實現情感的層層遞進,使整曲歌曲更具感染力,令聽者回味無窮[1]。云南民歌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多數云南民歌將民族語言、地方民族風俗、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進行了有機結合,形成具有生活性、原始性、淳樸性、交融性、多樣性的民歌藝術,旋律起伏卻不失細膩,感情真摯、淳樸而不失優雅。
從云南民歌風格表現來看,云南民歌風格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風格粗獷、開朗、熱情、奔放,以《趕馬調》為典型代表;另一種風格細膩、委婉、優雅旋律舒緩,以《彌渡山歌》為典型代表。在對比分析下,就云南民歌兩種風格的異同與成因進行了如下分析。
就云南民歌結構而言,《趕馬調》為云南山歌典型的兩段體結構,其中A段旋律的跳躍性較大,多處存在“五度”或“六度”的大跳;《彌渡山歌》則為典型的“五句子體山歌”結構,即通過四句敘述性演唱后利用一個反復樂句進行過渡,同時通過反復樂句進行整曲力度與速度的控制,賦予民歌變化,實現情感的烘托。就云南民歌旋法而言,《趕馬調》和《彌渡山歌》皆具有音域廣、音區高等特色,音樂在歌唱過程中主要以跳進形式為主。前者側重于羽商之間四度跳進,而三度跳進不突出,從而使歌曲更為奔放,更具激情;后者側重于級進、三度跳進,其歌曲旋律更為舒緩,更具含蓄情趣。就云南民歌色彩而言,《趕馬調》和《彌渡山歌》在差異中存在相似性,即《趕馬調》在進行旋律跳躍時,通過自由延長音的配置,使歌曲情感更為自然,實現節奏的合理切分;《彌渡山歌》前半部分細膩、情意綿長,后半部分又不失活潑,從而在細膩中彰顯熱情。
云南民歌風格的形成與云南地區所在的地域環境、歷史變化存在密切關聯性。在對民間音樂產生與發展因素進行分析中,可知平原地區的民歌多具有優美、舒緩的特征,高原地區的民歌多具有奔放、熱情、高亢的特征。而云南地區地質以高原為主,山谷眾多,因此形成的民歌多具有曲調高亢、旋律跳躍大等特征。與此同時,由于云南與四川、廣西、貴州等地區相鄰,是我國與緬甸、老撾等地交界的重要省份,因此云南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文化交融特征。
總而言之,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內涵。在當前精神文化追求日漸提升,倡導走文化自信發展之路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強民族特色音樂的研究。本文通過分析云南民歌特點,結合《趕馬調》《彌渡山歌》等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探尋云南民歌風格的異同與成因,旨在以民族音樂為時代溝通橋梁,促進民歌藝術在新時期的傳承發展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