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楊
(廣西藝術學院 音樂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壯族三聲部民歌主要存在于壯族聚居地馬山上林一帶,壯語稱之為“三頓歡”“喜歡”“波列歡”“蠻歡”“加方調”“歡悅”等,屬于同聲合唱的支聲復調性質,典型特征為歌腔悠揚悅耳,藝術風格獨特、富有旋律性。筆者深入兩地壯族聚居地采風并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研究,試圖探究同根同源的兩地壯族三聲部民歌有何不同,并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
一九八二年四月,在廣西南寧召開全國部分省、區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座談會上,廣西壯族音樂學家范西姆發表了《壯族三聲部民歌初見》(調查報告)之后,引起了國內外的熱烈反響與廣泛關注。壯族的三聲部民歌,集中存在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大明山區東麓的馬山、上林、忻城等三縣交界處。壯話稱之為“歡哈”。壯語標準音為“wuen ha”,漢語譯為“合聲”。演唱時一人為主唱(一聲部),第二人“哈”為二聲部,另一個人或多人“哈”為三聲部。據研究資料表明及專家學者推斷,壯族三聲部民歌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廣西壯族三聲部民歌的調式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以羽調式居多,即以羽音為中心音并作為結束音。從調式構成來看,壯族三聲部主要為單一調式,常見有四聲羽調式和五聲羽調式。上林壯族三聲部則多以徵調式為主,常見的有“四聲徵調式”“五聲徵調式”。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演唱過程中,第一聲部與第二聲部僅由一人演唱,第三聲部則多由兩人或兩人以上演唱;歌者認為主旋律聲部是合唱中最重要的聲部,歌腔高亢明亮,該聲部音樂富有旋律性與演唱性,歌唱過程中需要演唱的清晰、生動、富有情感,往往會挑選嗓音條件優秀、歌唱水平過硬的歌者擔任該聲部;中音聲部旋律、歌腔較為平穩,演唱時聲樂渾厚有力,作為主旋律聲部的音樂色彩填充及潤色;低聲部歌腔、旋律婉轉悠長,常以悠揚舒緩的呼聲“哼”“啊”或用鼻音哼鳴(或用主旋律的低八度哼唱),從而與一、二兩聲部形成對比,以烘托作品主題。在演唱順序上,一般來講三個聲部都是齊唱齊收。而上林壯族三聲部民歌的聲部組合則不同,一般演唱人數在三到五人,以上林地區著名的三聲部民歌“三頓歡”《旱田怨》為例:主旋律聲部(高音聲部)一人,中音聲部二人,低音聲部一人,以口哨演奏中音聲部旋律的伴奏聲部一人,與現代合唱團高中低音各聲部輪流演唱主旋律相仿,三個聲部在演唱過程中的地位同等重要。主旋律聲部(高音聲部)由最有經驗、演唱水平最高的歌者擔任,且該聲部往往在演唱中先于其他兩聲部起唱,以確定歌曲的標準音高及速度,旋律的發展、運動往往在以“So”為核心音的五度范圍內,節奏較為活潑、流動,曲調富有裝飾性。中音聲部較主旋律聲部晚起一小節(第二樂句晚起一拍),旋律起伏很小僅用“So”“La”兩音,與主旋律聲部分分合合(以和為主),由于對主音“徵”音進行強調,主旋律音樂得到有力支撐,該聲部在上林壯族三聲部民歌中由兩人演唱,且同時有口哨伴奏聲部加入,足見此聲部在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中的地位。低音聲部以演唱“襯詞”為主,旋律起伏較小,往往在一個大二度 , 同中音聲部形成嚴格的平行音程關系,演唱難度較大,也需要有豐富演唱經驗的歌者擔當演唱,低音聲部是基于高、中音聲部的平行和旋產生的,利用嚴格的和旋關系,很大程度上加濃了三聲部民歌的合唱色彩。
廣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與上林壯族三聲部民歌是兩地壯族同胞千年來的民族習俗與傳統審美在音樂作品上的集中反映,擁有成熟的藝術形式,是兩地壯族同胞千百年來生活實踐、思想精神與藝術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