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蓉林
(中華路小學,重慶 400000)
旋律、節奏、曲式結構、和聲等要素,以千變萬化的音樂方式構成了多姿多彩、美妙動人的音樂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反映著人民對客觀世界的追求與心理情感需要。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指導學生伴隨心理情感體驗,去認識它、理解它并運用。用心去聽、去感受。
如聽《百鳥朝鳳》后有的學生說:有的說嗩吶在演奏中力度的變化,讓我感到各種鳥是站在遠、近、高、低不同的樹枝上歌唱。有的說樂曲最后部分的速度是快板,音樂歡騰、熱烈,好像是鳥中之王風凰帶領它的臣民們正在展翅飛翔舞歡快歌唱呢。此時,學生們尤其對嗩吶的豐富表現力贊嘆不已。可以趁機將嗩吶的表現力告訴學生,鎖啦的音色高亢、明亮、宏大,要是同鑼效相配合,會奏出熱烈、歡快,奔放的樂曲。當然也可以奏出優美、柔和的“蕭音”。它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異常豐富,能表現各種情緒。
在欣賞《百鳥朝風)中,啟發學生從樂曲的旋律、節奏中,從演奏的力度、速度等表現手段中,感受樂曲演奏中那熱烈歡快的場面和充滿生機的百鳥和鳥鳴所表現出的那種純樸的、喜氣洋洋的氣氛。學生從心里感受到了曲調悠揚歡快,節奏張、弛有度,使音樂形象更純樸爽朗、歡快活潑:也從心理到感受到嗩吶在演奏中以變換力度、速度等表現手段、運用吐音、滑音、打音、頻音等技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布谷鳥、杜鵑、黃鵬、丹頂鶴、畫眉、喜鶴等的啼鳴。學生們滿懷著喜悅的心情聆聽樂曲,感受著藝術形象帶給他們的美的體驗。
情感在音樂藝術實踐中產生,并隨著音樂實踐的深入而發展。在音樂的情感體驗過程中,主要表現出四種心理狀態,情緒、情景、情境、情操。而情操是音樂情感體驗的最終目的。教學中,教師要以音響為媒介,根據旋律的跌宕起伏,節奏的松緊張弛,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和聲織體的豐滿與變化,音色的不同,調式、調性的對比,等等,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展開聯系與想像,在情結、情景、情境的體驗中產生思想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使之不斷深入,不斷升華。因此,當音樂的表現手段作用于音樂形象時,就會使學生產生心曠神怡、優美恬靜、愉悅、振奮、傷感、悲憤、煩躁、憂傷等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就會使學生觸“景”進入“生情”。在感知音樂中產生美感,并進一步激起心里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五年級學生欣賞內蒙古民歌《牧歌》(無伴奏合唱)。我引導學生在欣賞《牧歌》民歌時,經過情緒共鳴、人情人境和審美體驗三個學習的過程,在欣賞實踐中加深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感受、理解、表現、創造音樂的能力,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課開始時,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那優美、寬廣、如歌的旋律,帶有一股清新的草原氣息和蒙古族民歌特有的韻味,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的名字,想進一步了解歌曲內容,想再聽幾遍,他們自己也想歌唱了。這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無伴奏合唱的知識,然后欣賞《牧歌》,指導學生熟悉《牧歌》的主題旋律。接下來的幾遍欣賞中,主要指導學生怎樣從《牧歌》的旋律、節奏的特點,從音色、和聲織體的豐滿與各個聲部的交替出現,從演唱力度、速度等各種表現手段作用于藝術形象大受體驗,并結合學生邊唱邊聽邊議幾種形式,學生感受到了舒展、悠長的節奏,起伏、優美、悠揚的旋律,蒙古長調的特點,仿佛在眼前展現了望無際的美麗富饒的蒙古大草原。第一樂向在高音區,以“5”音為中心上延展,使人仿佛看到藍藍的天空中飄著的朵朵白云。第二樂句是由第一樂句下方五度的自由模進,低回婉轉的旋律,猶如翠綠的草地上撒著的潔白如雪的羊群。在歌曲演唱中,那豐滿、濃郁、和諧的和聲效果,使音樂地方色彩極為豐富、那不同音色、音區的交替出現,相互呼應,加之演唱的力度、速度的配合,仿佛展現了草原牧區美麗、壯闊而又純樸、富有詩意的歌詞,學生們欣賞著,體驗著,隨著音樂輕聲地唱著,使人沉浸在動人的樂曲之中。
欣賞課中,學生們形象地描述著自己的感受:好像身臨其境,在音樂的由靜而動、由動而靜,由遠而近、由近而遠的進行之中,飽覽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學生對不用樂器伴奏,允分發揮人聲特點的無伴奏合唱有了較深刻的感受。
通過欣賞,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情、趣、景、民族風俗、等統一于音樂教學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音樂的知識、技能、民族背景的學習靈活地滲透在音樂實踐中,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