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達,李靜霞
?
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總結
吳易達,李靜霞
(中國傳媒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24)
井岡山時期作為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起點,在毛澤東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努力下使馬克思主義開始以星火燎原之勢從落后山區傳遍大街小巷,其積累的歷史經驗具有極為珍貴的參考價值。共產黨人面對當時艱苦的革命環境,在革命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宣傳方式: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密切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注重傳播話語方式;靈活運用傳播途徑開展立體化宣傳;契合群眾利益,解決實際問題。在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下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并迸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井岡山時期的實踐經驗也為當前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重要參照,展現了重要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井岡山;中國共產黨
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宏偉開篇,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起點,面對艱難困苦的革命環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大量宣傳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使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井岡山這樣一個落后的地區以星火燎原之勢傳遍群眾內心,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井岡山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再三強調“紅軍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而打,而是為了宣傳、組織和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離開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目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1]。因此依據根據地的外部環境和內在特點,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系列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方法,并對日后黨的宣傳和傳播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中,最為主要也最為根本的要求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也是井岡山時期打下得基礎。井岡山時期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實際的早期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正是于井岡山時期開始架構的。毛澤東還善于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矛盾學說分析當時中國社會的問題,并將在井岡山的革命經驗不斷總結為理論,用于指導日后的革命實踐和宣傳工作中并為日后的理論總結奠定基礎。井岡山根據地創建初期由于宣傳手段的落后以及國民黨政府的惡意扭曲,群眾對于紅軍知之甚少。因此面對此種景象紅軍才逐漸改善其宣傳工作,擴大其革命影響。其宣傳內容緊密圍繞馬克思主義和黨的中心工作,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讓群眾了解什么是紅軍,什么是共產黨,讓群眾知曉紅軍的宗旨和目的,以獲得廣大群眾對于革命的支持。針對當時根據地內濃厚的非馬、反馬的思想氛圍以及農村環境帶來的封建主義思想,紅軍還注重利用對馬克思主義和對紅軍的宣傳武裝和教育群眾,不斷同錯誤思想進行斗爭。
由于根據地內受小農經濟和封建思想影響嚴重,且黨組織內多為農民黨員,因此黨內黨員和黨外群眾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于宣傳的較為抽象的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能很好理解,這也就達不到黨宣傳工作所期待的目的。因此在井岡山時期進行宣傳特別注重話語的使用,以借助通俗的話語來宣傳抽象的內容。首先,注重使用通俗化的語言,在對農民進行宣傳教育時宣傳員經常使用農民的語言和農民熟知的事物進行舉例講解,以讓群眾聽得懂。如1927年毛澤東在荊竹山頒布“三大紀律”時就將其解釋為“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2]。通過這種通俗易懂的解釋使紅軍的紀律要求被百姓所理解,使當地百姓知道了共產黨是為百姓服務的黨。其次,注重使用啟發式的話語方式,而不是直接灌輸,在對群眾和新黨員進行宣傳講解時通過問答形式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答案,通過層層設問,步步引導,不斷將革命精神和馬克思主義傳遞給群眾和新黨員,使他們不斷加深對黨的性質、宗旨的理解,消除當時對“紅旗到底打多久”的疑問,鼓舞了廣大黨員和群眾奪取革命勝利的信心。最后,注重使用趣味性的話語,毛澤東特別強調政治宣傳要說新話講趣話,要講群眾喜歡聽的話,做到由淺入深,形象生動。如用抬轎子來比喻統治階級不但剝削了“勞動人民的果實,還要用各種方法強迫他們當牛做馬”[3]。通過改變話語方式,山溝溝里的馬克思主義展現出了鮮活的生命力。
井岡山時期紅軍還特別注重利用各種途徑開展宣傳,通過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層層滲透,形成立體化的宣傳模式。
首先側重人際傳播。由于井岡山地處偏遠,根據地資源也有限,因此人際傳播是當時重點使用的傳播途徑。以毛澤東、陳毅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致力于身體力行,用自身實際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革命理想,他們與農民吃住在一起,干農活在一起,給百姓留下了干部“自帶干糧去辦公,提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4]的深刻印象,切實感染了廣大人民群眾,為黨宣傳工作的群眾基礎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其次,中國共產黨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還利用其強大的組織能力開展組織層面的宣傳,在根據地積極辦校辦班,給黨員開會。如在根據地各縣創辦紅色小學、列寧小學。同時針對當地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的情況創辦識字班和工農夜校,通過在日常文化教育中加入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內容,以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再次,結合當時根據地的有限資源和條件,紅軍還積極利用大眾傳播手段進行宣傳工作。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對宣傳標語工作的重視,共產黨在紅軍中組建起宣傳隊,創設了宣傳兵制度,宣傳隊所到之處皆寫滿了紅軍的標語。如“紅軍是工人和農民的軍隊”等標語,既言簡意賅,又鏗鏘有力。書寫標語不僅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革命情感同時還吸收了大量地方元素,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書寫的內容也有所區別,內容多樣,廣泛的散布于鄉間田野、房屋墻頭等公共場所。準確生動的將馬克思主義、革命要旨與民眾樂于接受的形式結合起來,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直到今天還對黨的宣傳工作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時還積極出版書籍刊物,通過這些書籍武裝群眾,組織黨員,提高干部的理論修養和宣傳能力。其中毛澤東的重要著作《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紅四軍軍委還創辦了《赤報》等黨內刊物,通過創辦和發行這些刊物,黨的革命要旨、思想路線都進一步傳遞到了根據地之外。此外,紅軍還注意利用戲劇、歌曲等形式開展宣傳,這些形式生動靈活,既給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啟發了群眾的革命覺悟,幫助其樹立了正向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觀和價值觀。
馬克思認為人所從事的階級斗爭等一切活動都同其個人的利益相關。因此在進行精神文化宣傳和傳播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對百姓物質利益的保障,要在教育群眾的同時,讓群眾在切實的利益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對此毛澤東就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因此針對當時最為迫切的土地問題,毛澤東緊緊抓住這個問題核心,帶領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還在根據地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進一步通過立法確立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還注意關照和解決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切實為群眾謀利益。正是如此,廣大人民群眾才發自真心的擁護共產黨,黨才真正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井岡山時期作為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起點,雖然其宣傳方法和手段仍有不足,甚至今天看來還顯得落后,但其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致在今天我們黨常用的宣傳手段中也隱含著當時的傳統。黨的十九大宣布當前中國已經邁進了新時代,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進程中也要不斷汲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使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更加彰顯出真理的光輝。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為指導是我們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要求,是從長期革命、改革和建設的經驗中延續下來的紅線和底線。因此在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要牢牢守好紅線、堅持底線,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中心地位,結合新時代的新特征推進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更加符合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和實踐規律,增強人民的認同感。同時,黨也要維護好自身組織機理,保證組織自我革新、自我凈化、自我提升的能力,發揮黨員先鋒作用,通過黨員親身行動將馬克思主義的抽象理念融入到實實在在的行動當中,使人民通過黨員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第二,降低話語門檻,通俗話語講述抽象思想。井岡山時期話語門檻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時群眾的文化水平所決定的,而當前我國人民的文化水平較當時已有很大提升。但隨著傳播環境的改變,人民自我意識的提升又使得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雖與當時面臨的要求不同卻仍然需要降低話語門檻,以通俗的話語來講述抽象的思想理念。這就需要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講究話語運用,將抽象性的話語融入時代特色,結合生活用語、草根用語,打通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之間的壁壘,更多的用現實論證,用數據說明,不斷創造新穎的語言形式,將馬克思主義推向人民。
第三,綜合運用宣傳和傳播方式,實現綜合立體多途徑傳播。井岡山時期在有限的條件下老一輩共產黨人仍然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了綜合性的宣傳和傳播。進入新時代,我們可利用的傳媒資源遠大于當時,尤其是新媒體的發展更是極大的突破了時空界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得條件。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綜合利用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建立起立體化的傳播模式。從微觀到宏觀,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傳播,層層遞進。尤其要重視互聯網新媒體的傳播,把控好網絡空間的傳播環境,不斷提升中國乃至國際社會對于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接受與認同。
第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人民實際問題。井岡山時期正是黨真心實意關心群眾,為群眾謀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面臨許多新狀況,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的背景下。我們黨在注重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要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斷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保證經濟持續增長,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如此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不陷入只談精神不談物質的唯心主義,也唯有如此人民才能真心愛戴黨,信仰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能不斷取得新突破,開創新格局。
[1]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金民卿.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及其當代啟示[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12.
[3]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4] 劉文長.黨在農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J].寧夏黨校學報,2011(4):16-19.
[責任編輯:東方緒]
2018-05-23
本論文為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論”的階段性成果(17FKS002)。
吳易達,男,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傳媒政治研究;李靜霞,女,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傳媒政治研究。
G20
A
1672-8122(2018)06-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