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偉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畜牧局)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不能在12 h內胎衣沒有完全排出,奶牛發病率一般是3%~12%,個別高達25%~40%。
1.1 奶牛產后子宮收縮無力,日糧中鈣、鎂、磷比例不當,缺乏運動或運動不足,消瘦或過肥,胎兒過大、懷雙胎、胎水過多(缺VA、貧血等)等都可導致子宮收縮無力,而造成胎衣不下。
1.2 奶牛懷孕期間,飼養管理不當及外界的不良刺激、干奶期過短、子宮受到感染,或患子宮內膜炎未愈,使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發生黏連,而造成胎衣不下。
1.3 吃變質飼料,使胎盤內絨毛和腺窩壁間組織壞死和結蹄組織增生,從而影響胎盤分離。
1.4 奶牛妊娠后期體內前列腺素含量過低,降低了前列腺素對胎盤的分離作用。
1.5 奶牛流產、早產、難產以及生產癱瘓、患過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等易造成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分為全部不下與部分不下兩種。
胎衣全部不下是指一部分胎衣懸吊于陰門之外,呈土紅色,表面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胎兒子葉,時久則呈暗紅色或黑褐色。嚴重子宮弛緩的牛,胎衣全部都滯留在子宮內,并從陰道內流出污紅色惡臭液體,內含腐敗的胎衣碎塊。母牛發生全身中毒癥狀,出現體溫升高,食欲減少或廢絕,瘤胃遲緩、腹瀉,病牛拱背、怒責。
部分胎衣不下是指大部分胎衣已經排出,少部分或個別胎兒胎盤殘留在子宮內。將脫落不久的胎衣攤開在地面上,觀察胎衣破裂處的邊緣及血管斷端能否吻合以及子葉有無缺失。
以上兩種胎衣不下的共同癥狀是指體溫升高,脈搏增數,精神不振,弓腰努責,反芻及食欲減退或廢絕,泌乳減少,繼而引起子宮內膜炎或子宮積膿,出現中毒現象,重者導致敗血癥。
胎衣腐敗分解以后,12 天內自行排盡;常常引起子宮脫出、子宮內膜炎、子宮積膿、子宮復舊延遲等;胎衣不下病死率為1%~4%;康復者以后懷孕難。胎衣不下的危害:影響本胎次的產奶量;繼發蹄病、乳房炎、代謝性疾病等。
3.1 防
加強飼養管理,合理飼養懷孕奶牛,素的飼料,適當增加奶牛的運動和光照,及時治療子宮炎癥,加強對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等的防檢疫工作,可減少胎衣不下的發生。
3.2 治
3.2.1 治療原則
盡早實施治療,防止胎衣腐敗,促進子宮收縮,防治子宮炎癥
3.2.2 中藥療法
用當歸40 g、紅花25 g、桃仁30 g、炮姜20 g、坤草30 g、炙甘草20 g,為末,開水侯溫灌服。
3.2.3 西藥療法
(1)肌肉注射注雌激素和催產素。雌二醇10~12 mg肌注4~6 h后注射催產素100單位;皮下注射麥角新堿,1~2 mg。(2)垂體后葉素5~10 mL皮下注射,同時用10%氯化鈉溶液300~500 mL靜脈注射效果也較好。注意麥角新堿與催產素不要同時使用。(3)子宮內投藥:鹽酸土霉素、四環素、青鏈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及0.5%碘溶液、0.5%利凡諾或0.1%呋喃西林等防止胎衣腐敗及子宮感染,等待胎衣排出;10%~15%濃鹽水1 L或25%~50%葡萄糖2~3 L,促進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分離。子宮內投藥1 天1 次,或隔天1 次,共用2~3 次,同時配合 雌激素和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
3.2.4 手術療法
如果用藥后奶牛仍不能排出胎衣,即可進行手術剝離,同時補喂含鈣、礦物質、維生素。本著易剝則剝,難剝不強剝的原則進行。
奶牛取前高后低站立保定,掏凈直腸內宿糞,洗凈消毒外陰周圍,術者手臂按常規消毒涂以潤滑劑,左手拉胎衣,右手順著它伸向子宮,找到胎盤。剝離時要由近及遠,先上后下,逐個子葉進行剝離。當剝離到子宮角而手達不到其尖端時,可輕拉胎衣,使子宮角尖端內翻,便于剝離。剝離胎衣要細心操作,力求完整,手術完畢后把兩枚宮得康栓劑放到子宮角深部,以防子宮感染。
產后子宮收縮無力,胎盤炎癥等原因都可引起奶牛胎衣不下。平時加強飼養管理,飼料要營養全面,特別注意添加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限制飲水,增加運動。奶牛孕期防病,產房的清潔、消毒,更換產房。治療可用抗生素可預防繼發感染,適當使用Ca++、Vc、B族維生素;必要時可調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以及增強機體解毒、排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