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穎
(河北省文安縣左各莊鎮北陶小學,河北 文安 065800)
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仍然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的很累,學生學的很苦,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課堂是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的課堂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學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學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開的背景和種種可能性?!吧钍澜纭笔墙逃阅軌虼龠M學生個體多種品質生成的奧妙蘊藏的處所。
(二)課堂是給予學生先進文化浸染的課堂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所以要善于營造一種追求真理、崇尚學問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染。
(三)課堂是培養學生靈性的課堂
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重視教學中的師生的交往與對話。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他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是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疑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探究學習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讓他們具備一定能力基礎再進行探究學習。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發現規律,拓寬學習領域,開掘學習內容,運用學習收獲。從 “事先預設”走向“動態生成”,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例如:在教《概率的意義》時,提問:“你們作過拋硬幣的游戲嗎?”課堂立刻被激活,學生爭先恐后說出了與概率有關的知識,問題解決的同時,新的問題又不斷地生成:“不斷的拋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情況如何?又有什么規律?”問題在動態中不斷生成,在動態中不斷解答,賦予課堂更多的開放性、動態性、發展性和生成性。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新的課程強調: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應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精于思考、計劃和組織創新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一活動,在師生互動中給學生以鼓勵,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一)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二)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例如:教學《最小公倍數》之前,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已經通過課外學習,了解了最小公倍數的求法,但是并沒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探究的目標是這樣定位的: 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活動中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②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質因數、短除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整節課都是圍繞著這兩個目標組織探究活動的。出示探究問題:用多少個長8厘米,寬6厘米,能夠拼成一個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多數學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長方形學具拼擺,得出用12張這樣的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的邊長是24厘米。雖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思維的含金量太低,要誘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結合拼擺的圖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與小長方形的長與寬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生發現正方形的邊長一定是小長方形長與寬的公倍數。啟發思考:“如果我們再拼一個比這個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邊長應該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學生很快回答“24、48、72……”。這樣的探究活動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而且也增強了學生應用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探究活動的深入,在本節課上他們能夠用列舉法、分解質因數法、擴倍法、短除法等多種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數,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間的聯系、在比較中優化。
(三)設計開放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力
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具體學習經驗,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一位教師在新課程第一冊數學的第一課時“數一數”教學中,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里,已初步認識10以內的數,根據學生現有的經驗,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校園情系”教學上,設計了讓學生“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等活動內容。“看一看”,先讓學生觀察校園,校園內有什么?再讓學生“畫一畫”,畫出教學樓、樹、花等,然后根據看到的或畫的說說“我們的校園”。
學生在看、畫、說的活動表現十分突出,這節課的成功就在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了一個開放的情境中,少了許許多多條條框框,多了一些自由與寬容,學生便多了一些自信與勇氣。正是這種不拘一格、和諧融洽的氛圍,學生的手指變得靈活了,思維的閘門被開啟了,有了“想像”,有了“創造”。
當然,教學活動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只要活動就好。比如說,有的數學課,教師讓幾組學生分別別扮演可愛的小動物,戴上漂亮的頭飾跑來跑去,只不過做幾道簡單的口算題,造成大量有效時間的浪費。數學活動的實質是學生發現知識的活動;是學生探索知識的活動;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問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是數學思維的活動。只有真正尊重“數學活動”的實質,才能使課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