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寧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遂城鎮謝坊小學,河北 保定 072550)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和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往往學習新課時不能馬上進入到求知境界中,這就需要教師對導入這一環節進行精心設計,以便迅速穩定他們的情緒,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兒童由于年齡小,好奇心重,教師可以想辦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帶他們融入新課。比如,利用懸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制造懸念時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把握好度:不懸,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太懸,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同樣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執教《我的祖國多遼闊》時,由“祖國到底有多大呢?”來引發學生質疑,導入新課,利用“南方穿彩群裙,北方飄雪花”的區域季節差異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祖國有多大”充滿遐想。
低年級的學生思想單純,容易接受教學內容,可塑性最強,但同時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上課時教師應努力創設適合本課教學的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完全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如在進行《我和動物交朋友》教學時,教師可結合《明明和小鳥》的故事,講述應該怎樣和動物友好相處,讓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善待動物,知道戲弄動物的行為是錯誤的。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因此,學習《伸出愛的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經驗進行教學。由于殘疾人的生活離大多數學生的現實生活是比較遠的,學生很難從內心里真正感受到他們的真實生活,只有通過體驗,才有真切感受到。教師可選擇兩名學生來體驗生活:一位扮演盲人,一個扮演正常人,同時在教室里行走,看看哪個學生先走到講臺,完成任務后各自說出心里的感受。被蒙上雙眼的學生說:“由于看不見,心情很緊張,害怕會被絆倒,還擔心會撞到旁人,所以小心翼翼地摸著走。”通過創設情境、親身體驗,學生感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明白了他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種種的困難,需要我們伸出友愛的手。教師要充分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的行為得到正確、深入的引導,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以學定教”的品德課堂教學理念。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有很多事例離現代生活很遠,單純的講授學生無法接受,只有通過視頻資料才能讓學生有所了解。例如教學《戰爭風云下的苦難》一課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二戰時期的視頻資料,然后畫面定格在一個女孩的臉部表情上,接著語氣凝重地問:“從女孩的表情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恐懼、痛苦、害怕……”師:“戰爭給人們帶來了多少苦難呢?”師生在沉思中理解了戰爭風云下有多少苦難,從而更加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學生的思維被恰當地引入了軌道,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
傳統品德教育課程實效性不強,學生品德素養與行為脫節,學校在進行學生的行為評測活動時,應將評價內容具化為一個個學生的行為測評點,有條件的可編印系統完善、評價主體明確的自主實踐評價手冊,讓學生在自評互評中認知,矯正自身的不良行為,優化自己的內在素養,使德育教育入腦走心,真正內化為學生良好的德育品質。
小學階段正是一個變化的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會讓他們在判斷問題上出現一定的差別,教師要讓學生在一定的限度內展現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走入歧途。我認為如果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話,應該及時進行疏導。人生觀、價值觀本身雖是主觀概念,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講,確實存在著主流價值觀和非主流價值觀。作為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肯定是要引導學生去貼近主流。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由于他們理性思維發育不完善,對很多問題的認識都會片面,再加上正慢慢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漸漸萌發,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而且越是好學、愛看書、求知欲強的學生,越容易從書、網絡或者成人世界踐行“拿來主義”,滿足他們思想上的標新立異。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思想和立場,對問題要有深刻的認識和見解。這樣,當學生有思想上的偏差時,你才有能力引導和說服。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上,我希望學生能夠在人文關懷、辯證思維、社會責任等幾個方面會有所收獲。人文關懷是指他們能對當下的社會問題予以關注,而不是冷漠;辯證思維是希望他們能對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視野;社會責任是指他們能夠樹立責任意識,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相比之下,學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其實是最終的目標,畢竟多年后,學生還是要走向社會,在這個大家庭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