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霏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240)
針對上海社區居民展開問卷和訪談調研,隨機抽取上海市35個社區,收集1673份有效問卷,并選取50位居民和20位居委會工作者進行訪談。主要統計的基本人口信息包括居民的社區身份、教育程度、就業情況和居住時間。
對17項社區治理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結論:F1因子由社區建設滿意度、綜合服務感受、社會現存問題數量和社區歸屬感構成,將其命名為“社區居民滿意度”。F2因子由居委會工作評價、居委會值班情況、居委會走訪情況、走訪態度構成,將其命名為“居委會工作態度”。F3因子對應聽證會、自治活動組織、自治活動參與度、志愿者活動,將其命名為“居民參與治理況”。F4因子代表黨建活動、選舉組織、信息宣傳渠道、治理改善情況,將其命名為
城市社區治理程度分值按標準分轉換為1-100,發現城市社區治理的總體程度偏好,其中社區居民滿意度、居委會工作態度、居民參與治理情況和居委會治理效果四項指標分別為8.33、8.25、36.54和47.16。程度較好的賦值越小,表明居民對社區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居委會工作態度很好,但居委會治理效果和居民參與治理仍不足。
在訪談中,很多居民對社區治理較為滿意,但同時也指出“居委會書記和工作人員勤懇踏實,可是社區問題多忙不過來,導致活動效果不太好”。在社區自治方面,很多居民認為公眾自主性越來越高,但社區自治模式不成熟,主要還是依賴居委會的指令和引導,居民自我管理意識較弱。
將社區類型、社區身份、教育程度、就業情況、居住年限這5個變量對上文分析出的各因子做單因素ANOVA分析。研究顯示,以社區類型分組,現代型社區居委會治理效果顯著低于現實型社區 。訪談發現,現代型社區建造年限短,居民大多是新近購房的年輕人,比較獨立,對社區治理要求更高,因此滿意度較低。另外,現實型社區的問題比較多,由年紀大經驗多的人管理,他們的公眾評價較高。
以就業情況分組,離退休人員在社區居民滿意度上顯著低于其他類型人員。公職人員在參與治理程度上顯著高于其他類型人員。離退休人員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對于社區管理有自己的見解。
以居住年限分組,居住10年以上居民的居住滿意度顯著低于居住1年以下的居民,且居住時間越短,滿意度越高。但這一結論仍需進一步驗證其內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