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彩彩
(開封市劉青霞故居紀念館,河南 開封 475000)
瓷器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手工藝術品之一,它的產生和發展實際上是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緊密相聯的。瓷器最初由陶器發展而來,而兩者的區別,在于胎質、釉藥和制造技術精粗的不同。
(一)半瓷質的陶器,可以算作最早的瓷器,而原始青瓷,又可謂是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地區都有所發現。據考,紹興縣曾出土了一種火度燒的相當高的半瓷質青黃釉陶器,山西夏縣在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原始青瓷。出土的實物說明,當時的青瓷南北兩地差別微小,大體來講,顏色都是黃色中泛青綠色。而從漢末到魏晉時代,青瓷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瓷性越來越強,釉色也越來越美,南北兩地青瓷漸漸有了差別,如三國時期出現的南方青瓷,釉色發綠,釉質深厚,已明顯脫離了原始青瓷的階段,而進入早期青瓷階段了。
(二)唐代瓷器的發展。
唐代,南方青瓷燒制工藝進步明顯,最有名的青瓷是紹興一帶所燒制的越窯瓷器,產品曾經風靡全國,是當時青瓷燒制的佼佼者。這種青瓷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半瓷質的陶器,其胎質緊致、輕盈,釉色光澤度高而純粹,可以說,自唐代始,中國真正進入了瓷器的時代。
(三)宋代瓷器的生產格局。
宋代,中國制瓷業蓬勃發展,對唐五代瓷器生產舊有格局進行繼承和發展,突破唐代南青北白的二元結構,趨向多元化,新的釉色品種出現,南北交流多樣化,并產生新的效果——青白瓷的出現。宋代窯場在舊有以州命名的基礎上,地方特點進一步加強,形成了風格特征明顯的八大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包括臨汝窯系)、鈞窯系、越窯系、龍泉窯系、建窯系、青白瓷窯系。在這八個窯系外還有黑瓷、三彩等。同時,瓷器生產地域空前擴大,遼、西夏等地開始生產瓷器,外銷瓷器生產基地開始形成。
(四)從青瓷時代到彩瓷時代的過渡。
元代,一方面青瓷還在流行,但較宋代已有所落后,另一方面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以白瓷為基礎的彩瓷開始發展、流行,帶動后世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明代以后以白瓷為主,而青花、五彩成為白瓷的主要產品,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明清兩代燒制瓷器久盛不衰。埃德蒙·德瓦爾在《白瓷之路》一書中對景德鎮有這樣的描述:“整座城市就像一座火爐,從許多風眼里噴出火焰。”可見當時制瓷業的盛況。值得一提的是,宋瓷之前都是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后期走入了彩繪世界。
(五)清代中國瓷器登峰造極。
明清時代的瓷器,傳世品比較多,并馳名于全世界,佐以原始文獻的記載,并對器物加以考辨,便能清晰地勾勒出清代瓷器的發展脈絡。明清交替之際,瓷器工業曾一度停滯、衰退,到了康熙前期,瓷器工藝有了明顯的進步,而康熙官窯瓷器則代表了清初瓷器工藝的一個高點,其樣式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等四種單彩釉色為主,還具諸色兼備的特點。雍正、乾隆年間,瓷器的發展亦成就卓越。嘉慶以后,制瓷工藝隨著整個經濟、政治、文化的衰落而衰落,官窯逐漸沒落,民窯瓷器得以發展。
制瓷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么,針對目前制瓷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筆者提出以下思考:
依托現代交流技術的發展,中國制瓷業得以廣泛走向世界。例如,2018年11月剛剛結束的中國博物館及相關技術產品博覽會,在現代工業技術傳播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參展者不乏汝窯、鈞窯等知名窯址及產品,得到中、外多家企業及民眾的青睞,將制瓷業這一中華民族重要產業推向了世界。同時,瓷器作為日用品的價值在日益增加,而不僅僅是工藝品,它耐熱、環保、易清洗等特點深受人們歡迎,也為現代制瓷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生產和市場的無縫銜接,無疑是現代制瓷業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首先,制瓷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瓷器制造逐漸采用現代化科技進行生產改良,推動了中國制瓷業向現代化的過渡,但是,在崇尚時尚的同時,仍要以中國傳統文化及歷史各時期瓷器文化為基調,不能一味迎合市場,否則便失去了瓷器之魂。其次,要持續開展瓷器文化的交流宣傳,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推動作用,將瓷器推廣與宣傳常態化。最后,要大力加強瓷器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推動瓷器行業蓬勃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