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化福 李欣偉 張忍珠
﹝1 天津嘉立荷畜牧有限公司(第五牧場);2 嘉立荷牧業集團公司;3 匯博(楊凌)動物科技有限公司﹞
奶牛真胃左側移位在生產實踐中比較常見,多發于產后。如果不能及時診斷和進行有效治療,往往會造成奶牛身體衰竭,導致淘汰甚至死亡,給牧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隨著產奶量的提升和飼喂技術的改變,此病呈逐漸上升趨勢,個別牛場產后發病率在10%以上。為減少此病造成的損失,各奶牛場均積極進行預防,但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為取得良好的預防效果,應充分了解此病的發生機理,但目前關于此病發生機理的研究不多,筆者根據多年來對此病的研究和在生產中的實踐進行闡述,以供業內同行參考。
正常情況下,奶牛的真胃位于腹腔的右側,左側緊鄰瘤胃。但是由于某些內在或外在的原因,真胃的位置會發生改變,移至瘤胃下方或瘤胃左側。引起真胃左側移位的主要根源是真胃體積增大,導致原來正常解剖部位不能容納增大的真胃,加上分娩、爬跨、跳躍等其它誘因,導致了該病的發生。本文將具體分析導致奶牛真胃體積增大的原因。
精飼料、糟粕類飼料飼喂量過大等均可引起真胃消化紊亂,進而引起真胃弛緩或無力而處于明顯的擴張狀態。高精料日糧在前胃發酵迅速,導致產生多量的游離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使整個消化道酸度增高,而引起胃腸遲緩,特別是真胃弛緩,增加了真胃的負擔,使其容積增大、擴張,為真胃左側移位提供了條件。另外,產后低血鈣也可以引起奶牛真胃遲緩。
各種食物未在前胃充分消化即很快進入真胃,使其承擔了大量的瘤胃消化功能。為了充分消化異常食糜,只能增加食糜在真胃中的停留時間。長此以往,真胃容積不斷變大,胃壁彈性逐漸降低,進而擠壓腸道和瘤胃,引起消化功能和食欲下降。在奶牛發情爬跨、分娩等情況下,真胃離開原來位置進入瘤胃下方或瘤胃左側,引起真胃左則移位。引起前胃食糜流入真胃速度過快的原因:一是泌乳期飼喂大量精飼料,造成奶牛瘤胃酸中毒和奶牛反芻不足,進而造成瘤胃充盈度不足,瘤胃上部充盈大量氣體,向上抬高了瘤胃位置;二是青貯、干草粉碎過細,TMR中有效纖維長度不足,奶牛食用后,大部分食物在瘤胃中停留時間過短,加重了真胃的消化負擔。三是青貯干物質含量不高。優質青貯干物質含量在30%左右,而絕大部分使用的青貯干物質在25%~28%,個別低至20%。奶牛采食大量的低干物質玉米青貯后,會影響長干草的進食量,進而影響瘤胃的蠕動和消化機能,加之青貯切割過短,提高了食物通過瘤胃的速度,加重了真胃的消化負擔。
真胃潰瘍是影響食糜流出真胃速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幽門發炎、潰瘍和增生等可以直接減緩食糜流出真胃的速度。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粗飼料品質差、發生霉變導致的,此外,奶牛所食用的玉米在加工成淀粉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硫代硫酸鈉,但這導致其副產品——玉米皮中含有硫代硫酸鈉的殘留,而奶牛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玉米皮,其中的硫代硫酸鈉就會引起真胃炎,進而發生真胃潰瘍。
真胃移位發現越早,治療后奶牛恢復越好,產奶量提高越快。產后如何能夠及早發現真胃左側移位奶牛是困擾臨床獸醫的一大難題。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一看、二測、三聽”的方法,可在產后20天內快速診斷出80%以上的產后真胃左側移位。
主要觀察奶牛采食、體況、乳房膨脹度和糞便形狀。這就要求臨床獸醫工作者在巡查新產牛時應仔細觀察奶牛表達出的各種信息,將采食差、過度消瘦、乳房膨脹度差和有腹瀉的奶牛及時挑出,供進一步鑒別。
主要是監測奶牛產后的產奶量和血酮水平。產后產奶量應隨著泌乳日增長而逐步提高,如果奶牛產后產奶量變化不大或不斷減少,應進一步檢測該牛的血酮水平。如果血酮水平在3.0 mmol/L以上,并出現食欲不振的臨床癥狀,該牛即可列入重點檢查對象;如果產后第一次血酮含量在2.0 mmol/L以上,接受治療后,再次檢測血酮水平仍在2.0 mmol/L以上或食欲無明顯好轉,該牛即可列入重點懷疑對象,進入下一鑒別環節。
對以上重點懷疑對象進行聽診檢查。在左側倒數1~3 肋弓與肋軟骨結合區的腹壁上聽診,可聽到特征性的短促而無規律的帶金屬音的流水音或叮鈴音。將聽診器置放于左側倒數1~3 肋弓區的任何部位,再用叩診錘叩擊該肋骨區的上三分之一部,則可聽到一種類似鋼管音的響聲。在聽診的基礎上大約畫出真胃變胃的位置后,即可采用穿刺進一步確診。
3.1 制定合理的日糧結構,精粗飼料比最好不要低于6:4,如果因產奶需求確實要低于6:4,需給奶牛提供纖維足夠長的、容易消化的、滿足反芻需要的粗飼料,并且精粗比低于6:4的飼料配方維持時間不能太長。
3.2 為了恢復泌乳期間過大的真胃容積,奶牛干奶后,大部分干草不應在TMR中攪拌飼喂,而應以原草(未經處理的干草)形式讓奶牛自由采食,其目的:一是恢復和提高瘤胃的功能,保持瘤胃容積,為提高產后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打下基礎;二是讓真胃得到充分休息,使真胃體積慢慢回縮,胃壁彈性逐漸增強,以防止分娩后出現移位。
3.3 目前青貯收割設備多采用切刀使青飼料秸稈變短,有的牛場為防止奶牛挑食和提高奶牛干物質采食量將青貯切割過短,不能有效刺激奶牛反芻,奶牛分泌的唾液不足以有效調節瘤胃pH值。為了提高飼料中的有效纖維長度,建議在青貯收割時盡可能采用帶揉搓功能的收割機,改單純切割變為壓、柔和切,既可將莖稈鍘切揉搓成較細、長的破碎小段,提高奶牛反芻次數,又可使籽粒破碎,提高籽粒的消化吸收率。
3.4 根據本場干草的品質,合理設計TMR投料次序,避免將粗飼料攪拌過碎。尤其是使用進口苜蓿的牛場,一定要注意苜蓿的投料時間,避免將苜蓿攪拌過細。
3.5 在圍產前期(產前21 天~分娩),在經產奶牛飼料中添加陰離子鹽200 g/頭,以提高奶牛鈣的動員能力,增強真胃胃壁的彈性,以減少低血鈣、真胃移位和乳熱癥的發生。
3.6 產后迅速提高奶牛體質,提高奶牛采食量,是預防產后各種疾病(如產后癱瘓、真胃移位、胎衣不下等)最有效的手段。主要采取補鈣的方式,預防產后癱瘓和胎衣不下;補水、補充電解質,解除奶牛產后脫水;補充能量(葡萄糖、生糖前體物質),治療產前酮病;補充維生素和鈷,調節瘤胃功能;一般奶牛可產后灌服三仙湯(口服補液鹽1 袋、鎂琳鈣1 000 mL、多圍健1 000 mL),即可有效提高奶牛食欲,減少酮病發生,提高產奶量。對于體質虛弱、接助產時間長、難產的奶牛,建議產后靜脈補充鈣和高糖,同時灌服三仙湯,有利于很快恢復奶牛體質,減少奶牛產后疾病。
3.7 定期使用賓州篩進行TMR取樣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及時調整TMR投料順序和攪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