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 要: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幸福感是指小學生為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提升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在課堂內外的各種數學活動中,所獲得的滿足狀態和愉快體驗,它能夠衡量出小學生數學學習生活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小學生學習心理的健康程度與素質的全面提升,它具有主觀性、客觀性、可塑性、延展性等特征。
關鍵詞:數學課;練習;快樂活動
“樂己、樂人、樂天下”是我們學校的校訓,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身邊應該時刻圍繞著快樂的小分子,也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并且學習到知識,這樣的收獲是十分飽滿的。如何快樂呢?也就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幸福呢?
“快樂”應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狀態,對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命需求。“快樂數學”追求的是引領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的內在美,讓數學進入內心世界,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豐厚的人格內涵的滋養,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品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我認為:第一,讓學生喜歡數學課,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心靈深處的愉悅;第二,讓學生喜歡數學練習,能夠感受到做題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三,讓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的數學活動,并從中感受到創造的快樂。
一、讓學生喜歡數學課
低年級學生,教師如果在上課時照本宣科,那么學生絲毫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更別說激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愛。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故事、謎語、游戲等多種形式,給學生創設快樂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如今天我在教學“認識克”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小動物們都去參加小兔的生日宴會,小猴和小羊帶來了禮物。小猴說:“我的香蕉又大又長,肯定比你的蘋果重。”小羊不服氣了,說:“我的蘋果又大又圓,當然比你的香蕉重。”同學們,你有什么辦法判斷蘋果和香蕉哪個重呢?學生的反應很熱烈,紛紛舉手說:“蘋果比香蕉重。”有的說:“我覺得可以用手掂一掂。”有的說:“咱們可以用秤來稱一稱。”從而引出天平。“到底誰重誰輕呢?僅靠手掂很難說準確,老師為你們請來了一位公正的法官,叫‘天平。”(以童話的形式創設情境,學生興趣盎然。)
二、讓學生喜歡數學練習
華羅庚說過:“學數學不做題目,等于入寶山而空返。”通過練習,既可以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同樣在“認識克”這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預習的作業: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張表格,統計一下超市中重量單位是克的物品。學生聽完就低頭在思考,有人問:“陳老師,要幾樣東西呢?”我立馬回答:“你看到的都可以記錄下來,做一個小小記錄員。”后來放假回來,好多孩子都非常好地完成了這一次小小的統計,下面是一個孩子設計的表格:
在課上,我讓學生上臺來介紹他統計到的物品的重量是多少,其他孩子聽完也急著想分享給大家自己統計的表格。
又如,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結合課的內容,我設計了一個輕松愉快的練習──“摸禮物”。我準備好一個數字轉盤,當停到哪個數字,就請這個學號的學生來摸禮物。箱子里有三角形、長方形、正邊形、圓等各種圖形,只要他摸到的圖形上有角,這個禮物就送給他了。在認識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觸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縮短與數學的距離,學生情緒高漲,百玩不厭,激發起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知識,積累了經驗,又達到了課雖盡而趣猶存的效果。
三、讓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的數學活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通過拼、擺、折、畫、量等探索活動建立形象,以動促思,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體驗“做”數學的快樂。我們在課堂上要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多讓他們嘗試著回答、操作,他們其實很樂意展示自己聽到的、學到的。
如“厘米和米”單元,在練習填寫合適的單位名稱時,我變“靜”為“動”,帶著學生“真刀真槍”進行測量,學生情緒高漲,在輕松愉快的動手測量中鞏固加深了對厘米和米的印象。
又如,在教學“認識克”一課中,讓學生拿著帶來的食品或者物品到講臺前來實際稱量一下,讓他們把稱完的物品統計到黑板上的表格里,形成一張我們班級的大表格,方便學生觀察和參考。
柏繼明曾說過:“一定要讓數學課豐富多彩,讓數學課充滿歡聲笑語,讓數學課充滿青春活力,要讓學生愛學數學,學會數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更應該是快樂的、充滿生機與樂趣的,讓我們的三樂精神一直永遠伴隨著孩子們的學習旅程。
參考文獻:
[1]單忠.高中數學課堂氣氛之我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4).
[2]宋長喜.課堂氣氛淺談[J].天中學刊(駐馬店師專學報),1997(S1).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