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
《地球和宇宙》包括天空中的星體,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教師只能靠講解,或是利用掛圖、幻燈片來輔助教學。這些靜止的畫面毫無生氣,學生不感興趣,不愿聽,老師也難講,達不到教學目的,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吃力。但這部分內容卻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小學生的求知欲,能為小學生撩起星空的神秘面紗。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探究興趣
心理學家吉布森認為,學習中起重大作用的是五種不同知覺系統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聽覺通常占70%,其作用是收集知識,但是聽覺的感知效率只有11%,而視覺的效率則高達30%,學生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感覺系統收集多方面的知識。
我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聲、電、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學教學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同時得到刺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探求,收集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如教學《地震》時,學生沒有親眼見過地震,沒真正感知地震,我先讓學生上網查詢世界各地有關地震的資料信息,從學生最關注的地震信息,如“汶川”“海地”“玉樹”等地震現象帶給人們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接下來通過視頻展示地震的真實場面:房屋倒塌、大地裂縫、樹木扭曲、河流改道、山峰支離破碎……伴有不絕于耳的地下隆隆聲。這些生動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對“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認識,并產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樣形成的”探究欲望。在學生親手操作實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感受電腦三維動畫演示所帶來的“地殼受到巨大擠壓力而斷裂,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巨大響聲”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使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二、利用游戲教學,化抽象為直觀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說過:“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學家弗里克·福祿培爾曾說過:“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游戲可以幫助兒童在體力、智力、交際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得到發展。適當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深受學生歡迎,還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太陽系中九大行星”時,我把個子大小不等的9個學生按一定的規則排成“九大行星”,教師充當“太陽”,在各大“行星”的背上寫上“大名”,并且讓“九大行星”按一定的規則運轉。這樣直觀而有趣的游戲,就使學生對太陽系中的行星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能正確地記住各大行星的名字。
三、多自主探究,促探究能力提高
美國《國家教育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習科學是學生要親自動手做而不是要別人做給他們看的事情,教育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研究活動,使他們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要為學生創造充分動手、動口、動腦的環境,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培養,新知識也才能得以生成,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發展中的人。
在新課堂上體現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是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自己主動去獲取這些事物的信息資料,體驗網上進行科學探究的樂趣。
在上《太陽》《月球》課前一個星期,我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查找和太陽、月亮相關的資料,尤其提醒學生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并打印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匯報、交流,學生特有成就感,學習情緒高漲。
如教學《晝夜交替》一課時,我就運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展開學習。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地球上一天24小時中的美景,再演示地球自轉的現象,提問:地球上的晝夜是怎樣形成的呢?帶著這個問題由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轉向小組間的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并讓一部分學生充當“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讓另一部分學生充當“月球”,繞地球自西向東轉動。通過有效的合作探究,既讓學生明白了地球上晝夜交替變化的原因,更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的快樂。
為了在教學中真正貫徹以上新的教學理念,我把《地球與宇宙》單元的《地震》《火山》《太陽》《月球》《太陽系》等努力轉變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新教學模式課。這類課都有共同之處,如都是平時同學們不易見到的一些自然事物;要通過間接經驗獲得對這些事物的了解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學生課前收集信息以后,怎樣恰當地組織學生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和交流,是我此次教學嘗試的目的所在。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充分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計劃—動手探究—得出結論—交流評價”這一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課將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