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摘 要: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丞相薛宣能夠精準地把握當時的政治生態,適時向統治者提出自己的治國建議和主張,通過上疏巧妙進諫并獲得采納,體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進諫技巧,他的一些做法在今天看來仍然值得我們去研究與借鑒。
關鍵詞:薛宣 《言吏多苛政疏》 政治智慧
薛宣,字贛君,生卒年不詳,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西漢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陽侯,以知人善任著稱。史載薛宣為官能夠做到公平執法,賞罰分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人也是威儀有度,舉止溫文,性格細致,安靜有謀。平時還崇尚節儉,連筆硯開支等小事都做到有計劃、有節制,深得百姓官吏稱贊。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自即位之初,就不聞國事。薛宣時任御史中丞,他認為當時國內陰陽不調和、國家不興旺、百姓不和睦的重要原因是官吏行政不寬、治民過于苛刻、政教事務煩瑣。為此,他上疏成帝,建議申飭下級官吏,以明確本朝要務:在奏事時,要循守條職,共事朝廷;在管理時,不苛求過失,要以德治民。成帝批閱他的上疏,非常高興也十分贊賞,毫不猶豫地采納了薛宣的意見。本文試圖通過解讀這篇諫疏的寫作背景和行文技巧,揭示薛宣作為御史中丞時,對于當時政治生態的精準把握以及寫此疏的智慧和用心。
一、讀背景:準確把握政治生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如同在一個生態系統之中,一草一木都有它存在的特質和合理性。“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說明時代的變遷、政治的轉變以及社會風俗的變化都對文學作品具有極大的影響。疏也稱上疏,是漢代以前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它本質上是一種公務文書。在古代,上疏言事是儒臣規諫君主、實施倫理制衡的重要方式。撇開疏的公文性質不談,單獨看歷史上的很多疏也是成功的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言吏多苛政疏》也不例外。
從漢元帝開始,西漢社會盛極而衰,開始走下坡路。經濟衰退,帝權旁落,宦官擅權,官吏貪殘不法。相較于元帝而言,成帝在貪淫亂政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成帝即位之初,漢元帝皇后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以她為首的王氏家族控制了漢朝的大政。皇權受到外戚的威脅,政治混亂,社會黑暗。而朝廷之內,官吏相互勾結,視規矩條例為廢紙,各自行事。國家綱紀廢弛,官吏行政不寬,治民苛刻,百姓處境十分艱難。如《漢書》中記載,像高陵縣令楊湛、櫟陽縣令謝游貪猾不順從,挾持郡守短處,前二千石多次案驗而不能窮其事的案例屢有發生。所謂上行下效,有這樣的官吏存在,平民百姓也就逐步從擔驚受怕轉變成利己主義盛行。吏民少廉寡恥,整個社會的風氣呈現一種陰陽閉隔、和氣不興的狀態。
薛宣作為當朝的御史中丞,內在朝中執法,外統管刺史,又心系天下,看到這樣的景象,于情于理都該由他向君主提出改革的建議。與許多選擇直言進諫或是諷諫的臣子不同,薛宣是智慧的,在適應這樣的政治環境基礎上,他能夠準確把握成帝剛即位時的政治生態,摸清成帝治理國家的態度和能力,極力將皇權置于上位的前提下,借儒家陰陽學說,理性地分析社會局勢,做到清晰而有條理地上疏。這里要說一下的是,從武帝時期董仲舒對于儒家思想進行改造起,儒家學說就成了符合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到了竟寧年代,整個社會尚儒風氣盛行,儒學實現了政治上的獨尊。上上下下,凡是涉及為國家建言獻策的,往往都會將儒家學說融入自己的言論中,因為這樣建議就容易被統治者采納。
再者,薛宣的政治智慧還在于能夠摸清初即位的成帝性格,投其所好,科學進諫。我們知道,諫疏是臣子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公文,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統治者提出意見及建議。一份好的諫疏,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和飛揚的文采來博得統治者賞識,首要任務是迎合統治者的口味,使其實現應有的價值,所以,了解統治者的喜好就顯得尤為重要。《漢書·成帝紀》中記載,成帝“善修容儀,升車正立,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覽古今,容受直辭,公卿稱職,奏議可述”。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成帝即位初期,雖沒有顯赫的政治作為,但也不像后來過分沉溺于美色,置政事若罔聞,起碼能夠“容受直辭”,這給了薛宣進諫的膽量。在政治理論方面,成帝的父親漢元帝篤信“純任德教”,成帝從小便是在儒學風行的學術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成帝在治國時,也延續了其父儒學治國的政治態度。于是,薛宣在進諫時,順理成章選擇使用儒家“陰陽和氣”學說,正是投其所好,符合成帝的政治觀,也使得其諫言能科學高效地被采納。
最后,薛宣的政治智慧更在于他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成帝初即位,權力不牢固,加之他在還未繼承帝位的時候,就已經沉湎于酒色,在當朝的臣子中引起極大的不滿。即位后,他更是淪落為王氏專權的工具,他對王氏家族雖說因母親的緣故沒有什么怨言,其實從心底已經開始反感,并對自己虛有其名的權力產生懷疑。但不管怎樣,在封建社會,皇權都是至高無上的。在這點上,薛宣在《言吏多苛政疏》中部分與成帝權力有關的言論就使得他龍顏大悅,成帝仿佛在薛宣諫疏里找到了存在感與權威。而薛宣自己雖然是能夠統領刺史的御史中丞,但他知道,在政治方面的決定權,依然在成帝手中。他恪守著臣子對于君主應當保持的尊重,并從多個方面褒獎了成帝即位后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討得歡心,為下文對于社會現狀及原因的深入分析與揭露,并提出有益建議做鋪墊。諫疏的最后也保持了慣有的畢恭畢敬的做法,在感性的進言背后,隱含著薛宣理性的分析與為政之道。
二、讀技巧:駕馭語言巧妙進諫
在中國古代,向君主或皇上進諫其實也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弄得不好就因犯上而丟性命,因為君王威嚴不容侵犯,所以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無論成敗在史書上多被稱贊。比如歷史上諫言成功的代表有李斯諫逐客、諸葛亮諫劉備聯吳抗曹、趙普諫宋太祖削兵權、耶律齊諫成吉思汗采納漢文化等。而因諫言失敗甚至于丟命的事也很多,如比干諫紂王被挖心、伍子胥諫夫差被賜死、韓愈論佛骨表被貶等等,不勝枚舉。進諫失敗往往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或言語上冒犯上忌或不識時務,即不能把握所處的政治環境。endprint
從薛宣《言吏多苛政疏》中我們能夠讀到薛宣除了能精準地把握當時的政治生態之外,還在進諫過程中運用了巧妙的語言討得漢成帝歡心,在奉承中將想表達的政治思想表達出來,并爭取帝王的賞識,這就體現了薛宣的政治智慧。因為當權的統治者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對時事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即使是能夠“容受直辭”的君主,在做出政治選擇時,也不會輕易聽從臣子的建言獻策,往往要做出一番思考之后才能決定。而在聽取臣子諫言和采取措施這兩個點之間,臣子諫言的方式方法以及對于統治者的了解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臣子進諫時,往往需要避免開門見山,應遵守循循深入的技巧。
成帝在位時的確是沉迷于美色、荒于政事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成帝本人對當時政治有任何自己的看法,或者明顯地對國家大事的決策有任何影響。”對于這樣一個君主,要站在他和國家的立場上考慮時事,并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語得當,保持作為臣屬的小心翼翼,才能夠得到他的重視與賞識。更何況,在班固《漢書·成帝紀》的描述中,漢成帝在其最為親近的班婕妤眼里更是個“博覽古今,容受直辭,公卿稱職,奏議可述”的人。薛宣充分利用了漢成帝的性格特征,小心謹慎,在“言吏多苛政”前面,先夸贊漢成帝寬心仁厚、憐憫百姓,算是給漢成帝先“吃了塊糖”,讓成帝知道自己沒有把他當成擺設,也明確其一國之君的地位,贏取了成帝的好感。事實上,成帝每日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將政事全部委托給外家諸位舅舅處理,對于社會的狀況還沒有薛宣本人了解得深刻。但薛宣在諫疏開頭卻夸贊成帝“躬有日昃之勞,而亡佚豫之樂,允執圣道,刑罰惟中”,說成帝治理國事時整天辛勞,無一日安逸快樂,為政時公正地執掌圣道,刑罰恰當,這顯然和成帝平日里的行為大相徑庭。怎樣才能既不露聲色地夸贊君主,使自己的言論得到重視,還不讓君主在閱讀自己的諫疏時不因花言巧語而感到反感,是一件極其考驗寫作者情商與駕馭語言能力的事情。薛宣之所以這么描寫漢成帝完全是出于薛宣本人對于等級制度和漢成帝本人的了解以及對于政治公文的尺度把握。
在儒家學說盛行的年代,薛宣充分借用儒家陰陽調和學說,站在當時政治理論的制高點,分析國內“嘉氣尚凝、陰陽不和”的現狀,即吉慶氣氛不通,陰陽不調和,這兩句就足夠引起統治者的重視。但在尋找根源時,他卻巧妙地避開了成帝在管理國家上的不足,將國內的現狀歸結于作為御史中丞的自己的不稱職。隨后,他從自己的管理入手,更加細致地去以社會現象分析原因,將“官吏多苛政,政教煩瑣”的事實擺明,再從各統領刺史在管理上不遵守條律規定的職守,各自為政,對民眾過于苛刻,最后到平民百姓效法官吏的做法,也不注重道德規范等現象進行細致分析。最終目的是要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從明確地約束官吏的行為,使他們知道本朝的要務開始,即官吏要以身作則而帶動百姓,使得社會逐步走向陰陽調和。整篇諫疏由外到內,層層向自己闡述的目標推進。特別是在進諫的過程中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謙卑的態度,以強烈的邏輯性思維和優秀的寫作表達能力,條分縷析,使得奏疏極具說服力。結尾處更是以“臣愚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兩句,將決策的主動權交到成帝手中,明智而理性,不但巧妙地明確了政治立場,也加大了成帝對于自己諫言的采納概率。
三、結語
通讀薛宣《言吏多苛政疏》,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好的諫臣,在寫作諫疏時,除了考慮布局謀篇、組織文字本身所需的思維能力以及進言方式之外,還必須具備正確的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包括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準確程度以及所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否科學合理等等,這些都考驗和體現著寫作者的智慧。薛宣作為御史中丞,能夠及時準確地認知社會現狀,以不慍不火的方式上疏,并提出科學合理、適用于當朝的解決辦法確實難能可貴。雖然他沒有生在盛世,遇到明君,但薛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算是忠心耿耿、恪盡職守了。特別是在向君主諫言時,他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提出正確的觀點和建議并被采納。重要的是這一方法在成帝面前,是十分受用的,從而也達到自己進諫的目的。無論在政治的道路上有多么坎坷,薛宣可以算是一個智慧的謀士、聰明的臣屬了。班固也在《漢書》中稱贊薛宣:“宣所在而治,為世吏師,及居大位,以苛察失名,器誠有極也。”
今天,無論學術界還是政治界,研究薛宣的人都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們分析后漢時期政治時,又往往不能繞過他。事實上,薛宣的許多言論和處理公務的方式與能力,都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與探討,并從中獲得啟迪。
參考文獻:
[1] 崔瑞德,魯唯一.劍橋中國秦漢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