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臨琴
青海藏區基本屬于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保護好生態環境是藏區的使命和責任,這就意味著藏區要舍棄GDP來換取綠色GDP,那么用什么來支撐青海省藏區跨越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無疑,立足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特色區位、特色資源、特色環境,成就了青海藏區獨具特色的發展稟賦。因此,青海突出特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優化生態產業體系,是青海藏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一、青海藏區具備選擇特色產業發展的條件
(一)區域特色資源稟賦
區域特色資源是形成優良品質和需要的前提。不同地區各項資源的狀況和各項環境優良狀況,使各地區形成了資源的差異性,這就是潛在的比較優勢,也是形成特色的根源所在。各地區建立在資源和環境條件上的開發和利用方式,決定著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如,青海自然資源綜合優勢度居全國第一,是上海的 25 倍、是沿海的 3~5倍。但綜合利用度居全國倒數第一,是沿海的1/20~1/50。如,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價值極高,總價值為64.31億元,尤其是調蓄洪水,涵養水源的作用,間接產生了高達45.81億元的價值;直接使用價值5.59億元,保護區內有諸多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產生較高的環境教育價值。
(二)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特色產品大多不是需求價格彈性大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發展特色產業不但要瞄準現實需要,還要著眼潛在需求,必須堅持市場導向的基本準則。特色產業必須具有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能獲得迅速的發展。在實踐中,特色產業表現為占領特定的市場,滿足多種消費需求。在品種選擇上突出品質特色、區域特色、功能特色,能夠滿足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才能保障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真正實現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青海畜牧業的價值在于生物的多樣性和原生態。生態畜牧業以及生態旅游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一旦青海珍稀動植物資源得以恢復,并進行可持續開發利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是畜牧業的數十倍。如,三江源的牦牛肉以及藏藥等產品,是一種無法替代的原生態稀缺產品,市場需求潛力很大。
(三)適度規模發展
特色產業的生產條件必須具有突出的區域性和一定的獨特性,并且生產特色產品的資源大多存在于特定的生態區域內,同時有最適宜、適宜和不適宜之分,如果超出了適宜區,生產規模過度膨脹,特色產品的獨特性就會弱化甚至消失,便會影響資源轉化價值取向最大化。所以,在特色產業發展中,一定要堅持“量大不如質優,做大不如做強”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彈性,規模適度生產,以保持產品特性和經濟價值。如,三江源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三江源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品,不能按市場需要來確定,而是根據三江源人與自然均衡前提下能夠生產多少來確定。如,牧區的牦牛今年出欄量是多少,不是說市場需要多少就出多少,而是根據生態保護平衡確定出欄量。
(四)有較強的科技支撐
特色產業的生產投入物不是原始的,而是經過科技馴化或改良、改造的。特色產業是一個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這是特色農牧業實現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客觀要求。所以,發展特色產業起點必須要高,不僅要加強資源的科技馴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新工藝、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極大提高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強化特色產品品質優勢,使特色產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截至2013年10月31日,青海省共登記各類科技成果335項。如,枸杞優良品種繁育技術,柴達木野生大肥菇生物學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和青海湖周邊沙漠化演變及其防沙治沙模式,以及青海省野生蔬菜資源調查及繁育技術、有機枸杞生產加工技術、牦牛乳拔絲奶酪生產工藝和青海藏羊選育及良種推廣等等。
二、近年來青海藏區發展特色產業案例
案例1:海西州枸杞產業
諾木洪防沙治沙林場(農場)枸杞種植基地位于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的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腹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域內沒有污染源,氣候類型獨特,枸杞病蟲危害極輕,農藥使用量、使用頻次極少,是枸杞生長的天然絕佳生態區。
截至2014年底,枸杞最大連片種植面積達到0.55萬公頃,年產枸杞干果2.2萬噸,產值達8.36億元,成為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和全國集中連片種植規模最大、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產品品質最優的枸杞種植示范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枸杞集散地,產品享譽海內外,備受顧客青睞。
目前,海西州常規枸杞種植面積為2.097萬公頃。2014 年,枸杞干果產量達5.125萬噸,較上年增長了103%,產值達40億元至50億元。目前,海西州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0.41萬公頃,是中國有機枸杞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該地區每年經歐盟認證的有機枸杞出口額也位列中國首位。
2014年8月,經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林協會組成專家組對青海諾木洪防沙治沙林場(農場)的枸杞種植歷史、生產經營狀況、市場運營模式、產業發展規劃、枸杞種植基地及枸杞加工、倉儲設施等關鍵環節進行了實地核查,并現場品鑒了枸杞產品的成色與品質,最終該農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了“中國枸杞之鄉”的榮譽稱號。
案例2:熱貢特色文化產業
黃南州依托熱貢文化資源優勢,對唐卡繪制,泥塑,堆繡,礦物質顏料加工以及金銀飾品加工等特色文化產業進行生產性扶持,結合傳統產業優勢,創新發展刺繡唐卡、珍珠唐卡以及木雕、銅鐵像鑄造等具有熱貢文化特色產業的延伸品牌。引導、幫助“農戶+公司”文化企業,大力實施熱貢精品戰略,從小打小鬧向規模經營轉變,逐步提升產業層次;從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轉變,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轉變,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從粗放經營低效益向集約經營高效益轉變,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黃南州從事熱貢藝術創作的民間藝人達2000人,規模以上熱貢文化特色企業24家,年產值2300多萬元。
案例3:歌舞演藝產業endprint
藏區農牧區民族歌舞演出隊伍不斷壯大,由最初的海南州貴南縣發展到青海藏區的許多地區,由單一的演出向演藝人才培訓轉變,涌現出一批以貴南縣沙溝鄉石乃亥村民間藝術團為龍頭的優秀演出團隊。目前,貴南縣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文化打工演出隊有38個,演員800余名,年創收300多萬元。稱多縣以農牧民群眾自發創辦的“通天河民間藝術團”為主體,通過與外地文化部門和演出單位聯系,組織農牧民演員走出草原,半年時間,打工人員就達千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案例4:青海金訶藏藥產業
青海金訶藏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集醫療,科研,教育,生產,資源保護多位一體的全國藏醫藥行業國有集團公司。公司在短短的幾年內,發展成為青海省藏醫藥產業龍頭和主體。從一個僅有140萬元固定資產的單位,快速發展成為凈資產總額5億元的民族醫藥企業,形成了以藏醫醫療、藏藥科研、藏藥生產、藏醫學教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有機整體。由于公司地處青藏高原,有著得天獨厚豐富的藏藥資源優勢,并且藏藥資源天然純正,為了保護藏藥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公司建立了四個藏藥材資源保護基地,開展保
護區植物栽培、種植和保護方面的科研工作,使藏藥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同步進行。
案例5:茶卡鹽湖旅游產業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中最早開發的鹽湖,已有3000多年的開采史。近幾年,由于受到經濟影響,重工業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產業鏈短而且偏粗。因此,海西州茶卡鹽湖轉變發展方式,以鹽湖環保為根本出發點,保護“天空之鏡”自然風光,打造靜謐的旅游環境,核心景區保持原生態。保護鹽業開發老工業風貌,保留建于1958年存世較少的鹽湖“寸軌”火車,體現原生態的鹽湖工業景觀。茶卡鹽湖從鹽湖資源開發轉向鹽湖旅游資源開發。通過茶卡鹽湖“天空之鏡”品牌的推介,茶卡鹽湖旅游呈現井噴式增長,再加之西部旅游熱的持續升溫,了解茶卡鹽湖的人越來越多,茶卡的美麗被越來越多的人追捧。數據顯示,2015年,海西州茶卡鹽湖景區全年接待游客人數超過130萬人(次),旅游收入4300萬元。2013 年~2015年,茶卡鹽湖從年接待游客十幾萬人(次)的小景區,迅速成長為年接待百萬人(次)的國內核心景區。
三、青海藏區特色產業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
青海藏區特色產業選擇與培育要根據藏區資源稟賦、生態要求、人力資源現狀、經濟實力、歷史經驗和教訓、市場發展趨勢等條件,重點發展和培育藏區農牧業和旅游業以及藏醫藥業等特色產業。在特色產業布局上,根據藏區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發揮區位優勢,揚長避短,避免發生產業結構雷同、不能不切實際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建基地搞示范等問題;在政策制定上,要扎扎實實做好調查研究,多聽取專家、群眾的意見,不能閉門造車,足不出戶;在農牧民問題上,示范與指導相結合,因勢利導,尊重農牧民群眾的選擇。
(二)堅持市場導向
市場是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鏈接生產與消費的紐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日漸加強,青海藏區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必須適應把握市場變化趨勢,樹立市場觀念,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特色資源的開發和特色產業經營,發展適應國際、國內消費需求的高原特色產業和高原特色產品。同時,特色產業發展要堅持速度規模與質量效益并重的原則,要想長久占領市場,就必須有一定的速度規模、質量效益,否則,產品就沒有競爭力。青海藏區雖然有資源優勢,但是只有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資源優勢才能轉變為經濟優勢,并不是所有的資源優勢都可以轉變為經濟優勢,所有的資源優勢都能成為高原特色產業,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原特色產業才有生命力。青海藏區的生態旅游業以及高原農牧業及其加工業,藏醫藥業,民族手工業等都是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廣闊,具有強大的持久生命力,可以成為青海藏區大力發展的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
(三)堅持科學規劃
青海藏區由于地域廣闊,區域差異比較大,藏區與其他地區相比特色產業較多。要進行全面考察,依據藏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土壤條件,社會發展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等,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根據實際明確各地區發展重點,一定要突出產業特色,絕不能盲目發展,無序發展,否則就會帶來生態破壞以及惡性競爭,重復建設和污染環境等無序發展的狀況,將會嚴重損害青海藏區自我發展能力的積累。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
青海藏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如開發不慎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長久難以恢復,以至于會影響到全國乃至世界的生態環境。因此,青海藏區必須改變“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以藏區自身的基礎和資源來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依據藏區自身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如,大力發展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功能的生態旅游業以及草地生態畜牧業。同時,青海藏區政策也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可持續性,同時也要保證特色產業發展的持續性。
摘自《柴達木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