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冉?張云梅
深化醫改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
“現在,醫院門診大廳都設有就診服務臺,維漢雙語的科室分布圖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在導醫臺專門提供預檢咨詢導診服務,很是方便快捷,為患者就醫節約了不少時間。”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準備就醫的患者王靜說。
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努力讓群眾節省醫藥費用,努力讓群眾獲得全面健康服務,努力讓群眾享受便捷化就醫,不斷推動醫改工作向縱深發展。
今年自治區以維護和增進各族群眾健康為宗旨,進一步深化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改革,大力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力爭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突破,辦好全國醫保信息聯網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健康扶貧等惠民實事,切實把醫改各項成果轉換成各族群眾的“健康紅利”。
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是衡量醫改成效的重要標準。早在今年8月,自治區范圍內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并降低相關檢查費用,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同時,自治區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也同步按下“啟動鍵”。
參與改革的公立醫院,全面取消15%的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后,將實現按進價“零差率”銷售,徹底擺脫“以藥補醫”,通過價格杠桿促進醫院從“賣藥品”轉向“賣服務”,破除逐利機制,以助力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今年,區內全民醫保體系安全網更加牢固,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區基本實現疆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同時,14個統籌地區全部接入國家跨省異地就醫平臺,實現與30個省(區、市)互聯互通,各族群眾看病報銷更加快捷、更加方便。與此同時,大病保險實現了全區全覆蓋,醫保救急難、救貧困的托底功能加快完善。
今年在12個地州市實施分級診療,提前4個月完成了在85%的地州市實施分級診療制度的任務。烏魯木齊市、喀什地區等8個地州市結合實際加強分級診療制度的設計,相繼推行以慢性病防治為主的分級診療試點,各地出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規劃,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均衡布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擴面提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推進,在試點的基礎上,全區14個地州市全面開展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持續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重點推進預約診療、日間醫療服務等11項重點工作。目前,預約診療已實現三級醫院全面覆蓋,持續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醫藥衛生其他相關領域改革也在統籌推進:我區在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中取得突破,醫學人才使用激勵機制得到完善;推進衛生計生信息化建設正在加快;我區出臺鼓勵和支持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全區民營醫院總數超過500家;從落實好主體責任、體檢、質控、督導入手,實現健康體檢常態化;多措并舉為健康扶貧“開方下藥”。
降成本組合拳為企業省下“真金白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舉措是降成本,只有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才能激活經濟發展的微細胞。為此,我區緊緊圍繞降成本增效益穩增長這條主線,通過高位推動、政策支撐、多方配合、綜合施策、全力推進工業領域降成本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我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去年以來,我區出臺了《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工作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形成了“組合拳”效應,為降低企業成本提供了政策支持。其中重點涉及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促進項目投資、拉動地產品消費;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加強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實行財政獎勵,推動增產增效等。這些政策依據,開啟了高位推動、制度引領、綜合協調推進降成本工作的“破冰”之行。我區實施的低電價政策,讓許多企業贊不絕口。2016年,我區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100萬千瓦,但電力行業市場化程度不足。我區緊緊抓住降成本增效益這條主線,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以電力市場化交易為抓手,著力打造低電價優勢。通過開展電力直接交易、新能源與燃煤自備電廠替代交易、電力雙邊交易,繼續降低企業自備電廠系統備用費,落實紡織服裝產業用電政策等措施,共為企業節省用電成本34.08億元。
2012年以來,國家鐵路運價連續上漲。新疆是距內地主體市場最遠、運距最長的省區。據測算,鐵路運價每上調1分錢,出疆貨物鐵路運輸成本每噸就增加30元左右。出疆鐵路運輸成本的急劇上升,嚴重擠壓新疆產品的盈利空間。經過多方協調,去年我區低運價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對出疆運輸的聚氯乙烯、電解鋁、鋼材、棉花等重點產品運價由現行下浮15%調整為下浮30%;對區內煤炭運輸鐵路運價下浮20%;對向西出口的大宗工業產品和優勢地產品實行階段性鐵路運輸補貼。2016年,我區減輕企業運費成本20.58億元。
融資難是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去年以來,我區用好和創新金融工具,加大金融對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支持力度,同時,還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引導銀行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和轉型升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去年我區共幫助園區、企業實現融資644.3億元,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促進了工業經濟企穩向好,企業“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得到一定緩解。
鄉鎮站所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實現目標
“基層站所干部大部分懂專業、會雙語、熟悉村情。現在基層站所事權下放后,站所的干部能更加專注地服務鄉村,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還能有效緩解鄉鎮維穩力量不足、工作壓力大的問題。”日前,談起鄉鎮站所體制改革,基層的許多干部都感觸頗深,“站所事權的下放,真正實現了人力資源合理分布,使基層組織戰斗力更強了。”
鄉鎮站所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了鄉鎮管理體制。在改革前,站所由縣市業務部門和鄉鎮“雙重”管理,實際上是“兩頭管、兩不管”,縣市業務部門由于太遠管不上,鄉鎮想管卻沒有抓手,站所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改革后,站所的人、財、物和管理權全部下放到鄉鎮,縣市業務部門只負責抓站所的業務管理,站所的日常管理和干部管理、考核全部由鄉鎮負責,鄉鎮統籌協調能力得到提高。endprint
通過改革,我區鄉鎮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得到增強。鄉鎮站所管理體制改革后,平均每個鄉鎮直接管理的干部增加了一倍,鄉鎮人員力量得到極大增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普遍存在的人員結構“倒金字塔”狀況。鄉鎮黨委將下放站所負責人納入維穩領導指揮小組,將工作人員編入民兵應急分隊,進一步增強了鄉鎮維穩力量。
改革后,各鄉鎮還相繼建立起“一站式”服務大廳,各站所集中辦公、統一服務。服務大廳實行公示制度,將服務項目、辦事流程、辦結時限等進行公示,站所干部掛牌上崗,實行“服務履職”坐班制度,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辦事,提高了服務效能,有效增強了鄉鎮為農服務的能力。
現在各鄉鎮將站所業務工作納入到鄉鎮整體工作,統一調配鄉鎮與站所的人、財、物,統籌安排鄉鎮管理服務和站所業務工作。通過統籌辦公資源、人力資源和人事調配,統一撥付、管理資金,實現了辦公資源利用的最優化,改變了以往條條管理、塊塊分割的狀態,有效整合了辦公、資金和人力資源,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益。
各站所的自身建設隨著改革的推進也得到進一步加強。鄉鎮堅持思想政治和業務學習兩手抓,讓站所干部和鄉鎮機關干部同管理、同學習,加強對站所干部的黨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了站所干部的思想認識和綜合素質。同時,通過吸收優秀干部進鄉鎮領導班子,拓寬了鄉鎮站所干部出口,有效激發了站所干部隊伍活力。
“放管服”改革讓服務提速
“去年我們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投資2.5億元,上馬了年產8萬噸洗滌用品的項目,能夠解決就業300人。在公司新工廠建設手續辦理過程中,環保、規劃、建設等部門專門安排人員陪同到職能部門進行辦理,使新廠建設周期縮短了一年時間,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大大提高了投資效率。”日前,納愛斯烏魯木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任智慧對政府優質高效的服務贊不絕口。
“放管服”改革是我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攻堅戰”。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把“放管服”改革作為轉職能、提效能、激活力、促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優化和改善投資環境,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
按照“能減則減、主動去減”的原則,近幾年我區最大限度下放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權限,進一步壓減企業投資核準事項,將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事項由原來的44項減少至35項,為各類投資主體創新創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我區還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在生態環保、農業水利等重點領域,提出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體制、鼓勵社會投資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去年我區進一步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大力精簡投資審批前置條件,凡屬于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一律不再作為前置條件;凡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為前置條件的,一律不再前置審批。同時,我區還進一步鞏固擴大“三證合一”改革成果,在“三證合一”基礎上,把涉及企業的社會保險登記證、統計登記證也整合進來,推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快電子營業執照的推行。
在推進放權的同時,我區積極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提高市場監管信息化、精細化水平,防止監管“缺位”和管理“真空”。
自治區要求各地進一步理清政府權力邊界和職責,針對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情況,制定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定行政職權運行流程圖,規范審批流程和行政裁量權,切實做到用制度、用流程管審批。
我區還加強審批事項的監管,對保留的審批項目實行嚴格管理,防止和糾正變相審批,嚴禁擅自設立審批項目,確保審批事項目錄執行到位。在監管上采取創新舉措,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即檢查對象、執法檢查人員隨機抽取產生,檢查情況和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為了讓群眾辦事更加便捷,我區各級各部門還建立了行政服務大廳或行政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建立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等便民利民服務措施,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去年我區推動實體政務大廳向網上辦事大廳延伸,規范各地各部門信息平臺建設,推廣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加快實現“互聯網+公共服務”,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形成線上線下相輔相成、功能互補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摘自《新疆經濟報》endprint